内容提要
中国大城市新城与主城间交通拥堵,通勤时间持续增长,新城建设存在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在此背景下,本书基于居住—就业视角,选取南京东山副城、江北副城、仙林副城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南京三个新城区居住与就业空间的相关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对中国大城市新城建设的职住失调问题以及发展规律、形成机制、均衡发展的控制引导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大城市新城区以更为健康、协调的方式发展。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建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及相关专业领域的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
目录 1绪论001 1.1研究背景001 1.2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002 1.2.1新城建设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003 1.2.2居住空间理论研究综述005 1.2.3就业空间理论研究综述008 1.2.4居住就业关系相关研究综述010 1.2.5相关研究现状的评析012 1.3研究目的与意义013 1.3.1研究目的013 1.3.2研究意义013 1.4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框架014 1.4.1相关概念界定014 1.4.2研究对象015 1.4.3研究内容016 1.4.4研究框架016 1.5研究方法与指标因子体系018 1.5.1研究方法018 1.5.2问卷调查与数据获取021 1.5.3指标因子体系0222 南京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发展演变及居住就业总量测度030 2.1南京新城区的发展演变030 2.2产业型新城区——江北副城居住就业空间的发展演变033 2.2.1江北副城的发展过程033 2.2.2江北副城居住就业空间概况034 2.3科教型新城区——仙林副城居住就业空间的发展演变038 2.3.1仙林副城的发展过程038 2.3.2仙林副城居住就业空间概况039 2.4综合型新城区——东山副城居住就业空间的发展演变043 2.4.1东山副城的发展过程043 2.4.2东山副城居住就业空间概况044 2.5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总量测度047 2.5.1基于行政单元的就业—居住平衡指数的总量测度047 2.5.2基于就业岗位数与适龄就业人口数的新城区就业—居住总量测度048 2.5.3总结05000 产业型新城区——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就业空间研究051 3.1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空间特征研究051 3.1.1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空间概况051 3.1.2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空间数据采集与指标因子遴选054 3.1.3基于单因子的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空间特征分析057 3.1.4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074 3.1.5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081 3.2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就业空间特征研究084 3.2.1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就业空间概况084 3.2.2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就业空间数据采集与指标因子遴选085 3.2.3基于单因子的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就业空间特征分析088 3.2.4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就业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100 3.2.5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就业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108 3.3江北副城泰山园区居住就业空间失配研究110 3.3.1基于通勤因子的泰山园区居住就业失配关系解析110 3.3.2泰山园区职住人群居住就业分离度测算118 3.3.3泰山园区职住空间失配特征解析121 3.3.4泰山园区职住空间结构失配特征总结1294 科教型新城区——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就业空间研究132 4.1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研究132 4.1.1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空间概况132 4.1.2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空间数据采集与指标因子遴选135 4.1.3基于单因子的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空间特征分析137 4.1.4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154 4.1.5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161 4.2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研究163 4.2.1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就业空间概况163 4.2.2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就业空间数据采集与指标因子遴选164 4.2.3基于单因子的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就业空间特征分析167 4.2.4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178 4.2.5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183 4.3仙林副城仙鹤片区居住就业空间失配研究185 4.3.1基于通勤因子的仙鹤片区居住就业失配关系解析185 4.3.2仙鹤片区职住人群居住就业分离度测算192 4.3.3仙鹤片区职住空间失配特征解析196 4.3.4仙鹤片区职住空间结构失配特征总结2045 综合型新城区——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就业空间研究207 5.1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研究207 5.1.1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空间概况207 5.1.2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空间数据采集与指标因子遴选209 5.1.3基于单因子的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空间特征分析212 5.1.4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226 5.1.5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232 5.2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研究235 5.2.1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概况235 5.2.2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数据采集与指标因子遴选235 5.2.3基于单因子的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特征分析238 5.2.4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主因子分析252 5.2.5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聚类分析258 5.3东山副城百家湖片区职住空间失配研究260 5.3.1基于通勤因子的百家湖片区居住就业失配关系解析260 5.3.2百家湖片区职住人群居住就业分离度测算267 5.3.3百家湖片区职住空间失配特征解析271 5.3.4百家湖片区职住空间结构失配特征总结2806 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与策略283 6.1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协调发展机制283 6.1.1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总量平衡律283 6.1.2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结构匹配律285 6.1.3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通勤交通适配律288 6.1.4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公共设施协配律290 6.2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结构失配的内在动因290 6.2.1以GDP指标考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政策是新城区就业空间错位的内在动因291 6.2.2利益最大化导向的房地产开发是新城区居住空间错位的内在动因291 6.2.3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助推新城区职住空间错位292 6.2.4公共住房保障体制的缺失加重了新城区职住空间错位现象292 6.3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的控制与引导292 6.3.1“职住平衡”理念的再认识292 6.3.2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的规划控制层次294 6.3.3由“总量平衡”到“结构匹配”,完善总体规划职住均衡的结构控制295 6.3.4由“量的控制”到“质的控制”,细化控制性详规职住匹配的控制指标体系296 6.4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的优化策略297 6.4.1就业空间优化:消除就业障碍,提供与居住人群匹配的就业岗位297 6.4.2居住空间优化:消除居住障碍,建立与就业人群匹配的住房供应体系298 6.4.3通勤交通优化:完善绿色交通系统,提高公交通勤分担率298 6.4.4设施配套优化:均衡配套公共设施,与单元开发协同建设2987结论与展望300 7.1研究的指导性与应用领域300 7.2研究的主要结论301 7.3研究的创新点304 7.4研究的不足与展望306参考文献307 学术著作307 学术期刊308 学位论文310 论文集311 年鉴报告311 规划资料311 网络资源312 后记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