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本书的内容按照现象认知、科学诠释、分析与操作及运作组织四个方面展开。其中第一部分从现象和学理层面讨论了当代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形态与功能两个维度进一步讨论了这种相关性的问题;第二部分提出了建筑城市性的基本概念与模式建构,是全书论述的理论核心;第三、四两部分分别从功能和形态两个具体方面探讨了基于城市建筑与城市系统互动性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策略,是方法层面对建筑城市性理念的运用基础;第五部分探讨了城市建筑的设计管控、组织与运作方法等相关问题,紧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相关性,是操作层面的一种应对。 本书适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师生以及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CONTENTS
1.1GIS概述001 1.1.1GIS的发展历史001 1.1.2GIS系统构成002 1.1.3GIS空间数据003 1.1.4GIS的基本功能004 1.2ArcGIS概述005 1.2.1ArcGIS桌面应用005 1.2.2ArcGIS的基本功能006 1.3ArcGIS基本操作007 1.3.1创建新地图文档008 1.3.2加载数据文件008 1.3.3图层的基本操作010 1.3.4浏览地图012 1.3.5查询地理信息012 1.3.6视图切换013 1.3.7输出为图片格式013 1.3.8保存地图文档014 1.4地图设计的原则015 1.4.1视觉层次原则015 1.4.2对比原则016 1.4.3图底关系017 1.4.4视觉平衡原则020 第二章坐标投影转换与校正022 2.1GIS的空间参照系022 2.1.2地理坐标系023 2.2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参考024 2.2.1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024 2.2.21985国家高程025 2.2.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025 2.3空间校正025 2.4GIS数据与CAD相互转换030 2.4.1GIS和CAD联合制图030 2.4.2CAD转为GIS数据032 2.4.3GIS数据转为CAD033 第三章交通网络分析034 3.1交通网络中的基本概念034 3.1.1网络的概念034 3.1.2网络数据集的组成034 3.1.3网络数据集中的转弯035 3.1.4连通性和连通策略035 3.2交通网络构建036 3.2.1数据加载036 3.2.2数据整理与计算036 3.2.3交通网络构建操作041 3.3最短路径的计算045 3.4设施服务区分析048 第四章生态敏感性分析051 4.1生态敏感性的基本概念051 4.2单因子评价051 4.2.1坡度因子051 4.2.2起伏度因子052 4.2.3坡向因子053 4.2.4NDVI054 4.2.5水体敏感性分析055 4.2.6污染敏感性分析056 4.3综合影响评价057 4.3.1评价权重057 4.3.2生成评价图058 4.4生态安全格局分析058 4.4.1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058 4.4.2单因子生态安全格局060 4.4.3综合安全格局062 第五章最佳园路分析063 5.1园路分析基本概念063 5.2最佳园路分析基本操作步骤064 5.2.1坡度成本数据集064 5.2.2土地利用成本数据集065 5.2.3景观点成本数据集066 第六章城市公共卫生规划支持分析072 6.1城市公共卫生规划概况072 6.2GIS在霍乱中的应用概述072 6.3GIS在霍乱中应用的基本操作072 6.3.1创建泰森多边形073 6.3.2空间连接075 6.3.3汇总统计频数076 6.3.4视图布局077 第七章通风廊道分析080 7.1通风廊道的基本概念080 7.2地形条件分析080 7.2.1数据加载080 7.2.2DEM数据的重分类与赋值评价081 7.3城市建筑环境分析083 7.3.1数据加载与处理083 7.3.2面转栅格084 7.4城市道路通风性能评价087 7.5城市开敞空间分析089 7.6基于多因子综合评价的城市通风廊道适宜性分析094 第八章水文分析096 8.1水文建模工具096 8.2水文分析操作方法097 8.2.1流向分析097 8.2.2填洼处理097 8.2.3描绘分水岭103 8.2.4创建河流网络103 8.2.5转换成矢量河网104 8.2.6河网分级107 8.2.7确定水流路径长度108 第九章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110 9.1国土空间规划基本概念110 9.2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流程110 9.2.1数据要求与准备110 9.2.2数据精度与参数要求111 9.2.3数据资料清单(表91)111 9.2.4评价工作流程(图91)113 9.3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113 9.3.1土地资源评价113 9.3.2水资源评价116 9.3.3气候评价118 9.3.4环境评价120 9.3.5灾害评价123 9.3.6区位优势度评价125 9.4城镇建设适宜性集成评价133 9.4.1初判城镇建设条件等级133 9.4.2修正城镇建设条件等级133 9.4.3城镇建设适宜性划分136 第十章追踪分析137 10.1追踪分析概述137 10.1.1追踪分析的概念137 10.1.2相关术语137 10.1.3Tracking Analyst启用138 10.2飓风追踪案例分析138 10.2.1添加时态数据138 10.2.2检查飓风数据140 10.2.3数据符号化143 10.2.4回放时态数据144 10.2.5高亮显示特殊事件145 第十一章地统计分析148 11.1地统计分析概述148 11.1.1地统计的概念148 11.1.2半变异函数148 11.1.3插值方法148 11.1.4交叉验证149 11.2地统计数据浏览150 11.2.1直方图数据查看150 11.2.2浏览空间自相关和方向影响153 11.2.3数据全局趋势识别155 11.3绘制温度场图156 第十二章模型构建器160 12.1模型构建器概述160 12.1.1模型构建器的概念160 12.1.2模型元素160 12.1.3迭代器161 12.2使用模型构建器创建工具162 12.2.1创建初始模型162 12.2.2显示工具参数162 12.2.3创建模型参数163 12.2.4对模型元素重命名164 12.2.5设置模型参数顺序164 12.2.6设置模型参数类型165 12.2.7模型参数设置过滤器165 12.3生态分析建模166 12.3.1准备建模工具166 12.3.2坡度分析168 12.3.3植被敏感性分析169 12.3.4水体敏感性分析170 12.3.5环境敏感性分析171 12.3.6综合分析模型172 12.3.7符号化应用174 第十三章地理设计177 13.1国土空间规划的地理设计要求177 13.2地理设计概述178 13.2.1地理设计的概念178 13.2.2地理设计的框架178 13.3地理设计模型案例179 13.3.1案例区域概况179 13.3.2变化模型179 13.3.3影响模型——生态安全格局分析181 13.3.4决策模型——合理优化途径182 参考文献18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