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者简介 陈易,男,1977年生,江苏南京人。城市规划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南京大学产业教授、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北京分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法中心北京负责人,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原副董事、城市规划总监。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战略、空间治理、空间规划、新城开发、城市更新与特色小镇等。著有《转型时代的空间治理变革》,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国际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城乡区域规划项目与课题100余项,包括多个部委重大试点项目,并多次获得省、市各类规划奖项。
2 图书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序言 前言
1 城南旧事,光影间的记忆空间 1.1 散落在城市中的时光碎片△1.1.1 胡同,北京的城市意象/1.1.2 城墙,老城市的新空间/1.1.3 作坊,匠人的城市回忆/1.1.4 矿区,进化的黏黏世界 1.2 让这些碎片混合成为未来的记忆△1.2.1 城市更新所引发的混合开发思考/1.2.2 城市更新中混合开发策略实证分析/1.2.3 城市更新中混合开发的策略建议 1.3 文化创新、产业振兴与城市复兴△1.3.1 我国城市更新现状概述/1.3.2 “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及经典案例/1.3.3 “城市文化之都计划”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作用/1.3.4 文化推动城市更新的一般路径/1.3.5 城市更新的文化驱动策略选择
2 城市游走,慢下来的故事空间 2.1 城市的每一处都有自己的故事△2.1.1 布城,有关信仰和态度的思考/2.1.2 东京,除了爱情故事还有其他/2.1.3 巴塞罗那,奥运城市与文化复兴/2.1.4 熊本,欢迎来到萌宠的故乡 2.2 来一场暂别城市的近郊冒险△2.2.1 野奢酒店,我想去的地方/2.2.2 近郊的在途旅游和营地度假/2.2.3 电影故事中的那些国家公园 2.3 打造未来的城市慢空间△2.3.1 寻找中国的伍德斯托克/2.3.2 高铁站边上的清新慢城/2.3.3 空港附近的别样风景/2.3.4 港口周边的繁忙都市
3 活力城市,人性化的体验空间 3.1 城市需要给用户最好的体验△3.1.1 人性化设计,不是遥远的乌托邦/3.1.2 社区,封闭或开放是一个选择/3.1.3 球场,让少年在绿茵场上再飞一会/3.1.4 墙壁,给城市穿上“潮衣”/3.1.5 色彩,辨识城市活力的第一感/3.1.6 开放空间,可以交往的活力空间 3.2 以用户为目标的人性化场所营造△3.2.1 城市道路的风景塑造/3.2.2 黄河岸边的人文情境/3.2.3 榕江南岸的都市田园/3.2.4 河道两侧的三生空间/3.2.5 途中偶遇的小确幸
4 城市漫步,勿忘却的线性空间 4.1 与其说是界面不如说是空间△4.1.1 水系,无法让人忽略的场所/4.1.2 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设计 4.2 让线性空间成为城市的线索△4.2.1 漫步川西平原的沱江河/4.2.2 城市主轴的活力再造/4.2.3 凤凰于飞的城市脊柱/4.2.4 开往未来的创业大道
5 水与城市,城市里的流淌空间 5.1 城市与水的关系没有那么简单△5.1.1 清溪川,人与水的和谐共处/5.1.2 加冷河,带你去看人家的河/5.1.3 欧美,不再让大雨将城市颠倒/5.1.4 认知,关于城市排水的方式/5.1.5 人地,让城市拥抱自然 5.2 让城市拥有智慧流淌的空间△5.2.1 系统性构建城市的水循环体系/5.2.2 环保是城市未来的方向/5.2.3 让城市更加聪明
3 相关文摘
总序一
这是一套由一群在规划实践一线工作的中青年所撰写的有意境、有情趣,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关于人类聚居主要形式——城、镇、乡的知识读物。它既为人们描绘了城、镇、乡这一人们工作、生活、游憩场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和未来壮美的图景,也向读者抒发着作者对事业、对专业、对理想的热爱、追求和求索的心声。他们以学者般的严谨和初生牛犊的求真勇气,侃侃议论城、镇、乡建设中的美与丑,细细评点城乡规划的得与失,坦陈科学规划之路,也诉说着他们在工作经历中的种种感悟、灵感和思考。丛书描述、评论、探索兼具科学与文学,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清新脱俗,是难得的一套新作。
丛书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们以规划者敏锐的视角,认清时代特征,把握社会热点,以鲜明的主题探讨城、镇、乡的发展和规划之钥。丛书主要由四个分册组成。
第一分册聚焦于“城”。城市,既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极,更是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的中国其人民主要的工作和生活场所,更是区域空间(城镇、农业、生态)中人口最为集聚的空间。如何规划、建设、打造好城市空间是贯彻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需求为目标的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告别了城市规划宏大叙事年代以存量发展、城市更新为中心的城镇化后半场,该部分即以“多样空间的营造”为主题,以文学化的词汇生动地描述和记述了城市的记忆空间、故事空间、体验空间、线性空间、流淌空间这些尺度小却贴近人的生活体验的空间,真正实践“城市即人民”的本质。
第二分册聚焦于“镇”。镇,作为城之末、乡之首的聚落空间,既在聚落体系中发挥着城乡融合的重要联结和纽带作用,也是乡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小城镇、大战略”依旧具有现实意义。该部分针对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和新形势,以“精明、精细、精致、精心、精准”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新思路,伴之以特色小镇大量的国内外案例,讨论了产业发展、体验空间、运营治理、规划创新等小城镇、新战略,让人们对小城镇尤其是特色小镇这种新类型有了系统的认识。
第三分册聚焦于“乡”。该部分遵循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乡愁”之嘱,以“乡愁空间的记忆”为主题,从乡村之困、乡村之势、乡村之道、乡村之术四个方面,满怀深情、多视角地从回顾到展望、从中国到外国、从建议到规划、从治理到帮扶,系统地把乡村问题,乡村发展新形势、新理念,乡村振兴的路径和规划行动做了生动的阐发,构成了乡村振兴完整的新逻辑。
第四分册聚焦于“国土空间”。该部分是理论性和学术性较强的一个分册。国土空间规划是当前学界、业界、政界最为热门的话题。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并以时间节点要求从全国到市县各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以来,全国各地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迅速展开,成为新时代规划转型的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城、镇、乡是国土空间中的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空间规划以空间为核心,融合了各类空间性规划,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同时,它又强调了空间治理的要求。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方法上、体系上、内容上和编制上均有一个重识、重思、重构、重组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探索。因此,丛书的编制单位邀集了有关部门的学者共同撰写了这本册子。本书从空间观的确立、各种规划理论的争论、国际规划的比较、三类空间性规划的创新、技术方法以及新规划的试点实例和体系重构等对国土空间规划这一新规划类型和新事物进行了系统探讨。这既是对城、镇、乡这三类空间认识的提升,也是对这一空间规划类型的新探索,给当前广泛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丛书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院长陈易博士创意、组织、拟纲、编辑、审核,由全院员工参与撰写,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丛书既有经验老道的学术和项目负责人充满理性、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也有初入门槛年轻后生的点滴心语。涓涓细流,终成大河,百篇小文,汇成四书。丛书适应形势,紧扣热点,突出以人为本,呈现规划本色。命题有大有小,论述图文并茂;文字清丽舒展,白描浓墨,相得益彰;写法风格迥异,有评论、有随笔,挥洒自如,确实是一套新型的科学力作,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我一直支持和鼓励规划实践一线人员的科研写作。真知来自实践,创新源于思考,这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宏大的规划世界里,我们既要有科学、规范的理论著作,也要有细致入微的科学小品,这样,规划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精彩纷呈,走向辉煌。
崔功豪 2019年于南京 (崔功豪: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总序二
2012年,怀揣着一份规划工作者的激情与理想我回到了母校南京大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北京创建了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在国内大型设计院和国际知名规划公司工作十余年之后,当时我们的理想是希望构建一个能够兼顾规划实践与规划研究,兼具国内经验与国际视野,并且能够不断学习、分享、共同成长的创新型规划团队。如今回首思量,真正要做到“学习、分享、共同成长”这八个字,何其之难!
在不知不觉的求索之中,八年时间一晃而过。幸运的是,我们的确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创新。我们实现了技术方法、研究方法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不变的是我们依然坚守着那份执着,带着那份初心在规划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这一路,既有付出也有收获,既有喜悦也有痛苦;这一路,既有上百个大大小小规划实践的洗礼,也有无法计数专业心得的随想;这一路,既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与出版的专著,也有发布在网络与自媒体上短小的随笔杂文。由此,我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想法:除了那些严谨的规划项目、学术专业的论文书籍,为什么不把随想心得和随笔杂文也加以整理,与人分享呢?这就好像我们去海边赶海,除了见证壮观的潮起潮落,还会在潮水退去后收获大海带给我们别样的礼物—那些斑斓的贝壳。编纂这套丛书的初衷也正是如此,我们希望和大家分享的不是浩如烟海的规划学术研究,而是规划师在工作中或是工作之余的所思、所想、所得。因此,这套丛书我们不妨称之为非严肃学术研究的规划专业随笔札记。
编写的定位折射出编写的初衷。之所以是非严肃学术研究,是因为丛书编写的文风是随笔、杂记风格,可读性对于这套丛书非常重要。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初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时候的情景,文字流畅、通俗朴实、引人入胜的感受记忆犹新。作为城市规划师,我们应该抱有专业严谨的精神;作为城市亲历者,我们应该有谦恭入世的态度。更何况,一群年轻的规划师本身就是思想极为活跃的群体。天马行空的假设、妙趣横生的语汇都是这套丛书的特点。之所以还要强调规划专业,是因为丛书编写的视角仍是专业的、职业的。尽管书中很多章节是我们在不同时期完成的随笔杂文,然而我们还是进行了大幅度的整理和修改,尽可能让这些文章符合全书的总体逻辑和系统,并且严格按照书籍写作的体例做了完善。可以说,丛书编写的目的还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深入浅出的专业观点。简而言之,少一些匠气、多一些匠心。
丛书的内容组织以城乡规划的空间尺度为参照,包含了城、镇、乡等不同的空间尺度,并以此各为分册。丛书的每个分册力图聚焦该领域近几年的某些热点研究方向,极力避免长篇累牍的宏大叙事。正如规划本身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一样,丛书所叙述的也是空间中当下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当然,这些文字中可能更多的是思考、探讨和粗浅的理解,其价值在于能够与城乡研究、规划研究的同仁一起分享、研究和切磋。
文至此处,已经不想赘言。否则,似乎就违背了这套丛书的初衷了。“品读城乡空间系列”自然应该轻松地品味、轻松地阅读、轻松地思考。如果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许启发或者些许收获,那么自然也就达到本套丛书的目的了!
陈易 2019年于北京
序言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前,中国正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并逐步成为一场全民性的英勇战“疫”。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居家“禁足”期,方能安静坐下来认真品读书稿,并借此重新思考城市的多样性带给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1938年路易斯·沃思在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解释了什么是“城市性”。他认为,构成“城市性”的因素除了人口规模和密度之外,还有异质性。随着人们对城市理解的不断发展,异质性、多样性已经成为城市地区尤其是都市地区的重要特征。二战以后,随着城市重建以及都市社会运动的广泛爆发,对城市多样性的强调上升到更高的地位,在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提出后一度成为城市研究的焦点。如今,在对于城市发展水平或发展潜力的评价中,多样性都是其中尤为重要的方面。
这本书正是从多样性的视角出发,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历史悠久的老城里关于胡同、城墙的故事,也有城市扩张过程中高铁站、空港城的故事;既有对国外城市的深度游学,也有对国内城市的深入调查;既有文化的追踪,也有技术的探寻;既描绘了老年人对记忆的眷恋,也呈现了青年人浪漫的小确幸。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在城市生态链上的每一个存在都对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丰富的故事都来自我们年轻的规划师工作中点点滴滴的思考,这些点滴思考汇集在一起,的确体现出城市多样性的本质,也展现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讲“小故事”。正如编者陈易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不是“大问题”,而是“小事情”。当然,书中的“大”与“小”更多是基于空间尺度的定义。实际上,所谓多样性,强调的正是“小”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兴起后对现代主义发起的挑战。作为城市规划师,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宏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叙事之中,并不断试图缔造新的城市结构来描述未来更加宏大的叙事。有很长一段时间,规划忽视了“小人物”“小事件”对于城市结构的重要性,其结果不仅使得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失去多样性;而且让城市缺乏活力,逐步失去增长的动力。如今,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其本质我认为不仅仅是强调把“人”而不是“生产”放在首位,进一步而言,是要重视城市中每一个个体哪怕是最卑微的个体的价值。在本书所提及的“小(尺度)事情”中,我认为除了作者们以小见大的思考之外,这些“小事情”本身更让人惊喜。有的时候,保存它们可能比解决它们更有价值。
“丰富的小叙事”构成了本书的主色调。每一个小的章节就是一个空间“碎片”,汇集在一起便是一幅城市“拼图”。编者有编者的拼法,我认为其中还是显露了规划师强大的现代性的结构主义逻辑,而读者一定会有读者的拼法。我的拼法是在其中架构我们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项目逻辑以及寻找年轻规划师的思维痕迹,这完全是基于我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态。保持每一个“碎片”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正是后现代城市带给都市人的乐趣,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来这样的新体验。
从本书的形成过程来看,它记录了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的同事们在多年工作中对城市以及对规划的思考。书中的很多内容来自这群年轻的规划师在项目过程中所做的理论研究和对实践案例的学习。能够有这么多的研究成果对于规划师而言并非易事。作为规划师,我们在项目启动之初的许多想法(包括我们认为备受启发的“头脑风暴”)往往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接续“夭折”。无论是现实的还是人为的原因,原始的思考冲动多数会湮没在最终范式化的规划成果中。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分院的小伙伴们总是认真地记录下了他们在项目过程中的想法,无论这些想法最终是否得以转化为项目成果,也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保存。我认为,正如我们保存城市“碎片”一样,这些“小想法”“小研究”对规划多样性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保存它们有时比延续它们更有价值。书中的很多文字保留了年轻规划师最初的思考冲动,甚至也保留了很多与项目甲方、合作方交流时对方的思考。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流失了一些初衷,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刻意加工的痕迹,但至少可以守望来路。所以,我为这群年轻的规划师感动并骄傲,感动于他们对工作的全心付出,无论项目推进多么辛苦,都还在坚持独立思考研究;骄傲于他们对城市的坚定梦想,无论现实多么“骨感”,都对城市的未来饱含信念。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全体中国人民都自觉呆在家里,城市从喧嚣瞬间转入宁静。高密、集聚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因高密度而产生的多样性最终会何去何从?在此期间,我觉得从各种官媒、自媒上看见的最令人振奋鼓舞的不仅仅是抗“疫”所取得的战果,更有中国老百姓在如此枯燥、单调的居家生活中活出的花样精彩,例如,在家中客厅、卧室的“旅游”、高层住宅隔空的肢体交流、亲朋好友的视频聚餐和空中麻将。所以,高密度、异质性依然会是城市的本质,城市的空间创造依然还会以促进交流、提高多样性为目标。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疫情应该已经过去,城市又将恢复活力,这些年轻的规划师又将回到紧张的工作中。相信书中的各种“小故事”“小确幸”“小研究”将会继续,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去促进而不是阻碍城市的多样精彩。
黄春晓 2020年春于南京大学 (黄春晓:南京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前言
记得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就有一道和“内城”相关的问答题。当时,城市更新、城市复兴是国际城市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彼时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新城、新区建设大发展时期。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让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上升了二十多个百分点,城市的框架也极速拉大。如今城市更新也已然成为中国不少大城市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城市研究的关注点也越来越趋向于内部空间的细分领域。正如很多学者在这些年所谈到的,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已经告别了宏大叙事的年代,我们即将迎来城市内部精致空间的探索。
回顾这些年的规划工作,我既参与了许多大尺度的研究(所谓宏大叙事),也参与了不少小尺度空间的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意识到,无论怎样的尺度都无法脱离“人”这一永恒的标杆。无论城市还是区域的空间尺度,以人为中心必然是科学的、持续的。当我们在蓝图上设计节点、轴线、组团的时候,更应该考虑的是它们所反映出的具体城市空间带给人的体验是什么。有可能这个空间在向人们传递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城市的创新,也有可能这个空间为人们打开城市通往自然的窗口、平台和廊道;有可能这个空间可以带给孩子以快乐、带给年轻人以活力,也有可能这个空间可以带给中年人以恬静、带给老年人以安逸。甚至,它可以承载不同人群丰富多彩的诉求。多样化的空间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的精致所在。
毋庸置疑,这本书想和大家探讨的不是城市里面的“大(尺度)问题”,而是我们周遭可见的“小(尺度)事情”。作为一个城市空间的使用者,规划师除了有专业视角以外,同样也会有林林总总的小思考和小想法。这本书仅仅选取了部分小尺度空间的主题,例如城市历史空间、文化空间、运动空间、道路水系空间和滨水空间,用文学化的语汇来表述,我们把它们分别叫作记忆空间、故事空间、体验空间、线性空间和流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多样化城市空间,我们只能管中窥豹,选取部分典型方面加以论述。在每个章节、每个主题的探讨中,我们或针对具体城市的案例,或针对某些特殊空间的研究,或引用部分亲身实践的规划,或评述空间内部自有的规律,力图用最通俗的文字来展示规划师作为城市空间参与者的所思所想。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朴实思考,往往会被体现在专业的规划实践中。
这些有趣的文字和新颖的想法大多来源于平时勤于思考的小伙伴们,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方慧、付亚齐、郭锐、郭硕、胡正杨、荆纬、李晶晶、刘贝贝、刘晓娜、乔硕庆、孙诗鸿、田青、王健、王金朔、杨楠、杨晓宇、张雷对这本书的付出。没有他们平时的笔耕不辍和持续学习,就很难看到今天这本书的成稿。同时,还要感谢北京京诚集团赵春军先生,上饶市自然资源局杨华文先生、童晓军先生、蔡勇先生,西南交通大学唐由海先生、邓幼萍女士,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南分局马肇义先生,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欧镇武先生、翁泽琪先生、陈灿新先生,成都郫都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刘庆先生,中国建筑集团周雨杭女士,北京国瑞兴业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赵艳女士。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能够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取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也衷心希望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越来越好!
感谢这些年一直鼓励我们和支持我们的朋友!有你们的鞭策和鼓励,我们才能持续前进。这本书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更期待着后续的一系列选题的书籍能早日付梓出版,以实现我们的小小理想,也是我们的初衷—学习、分享、共同成长!
陈易 2019年于北京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