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现有“等同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背景,从“非等同现浇”结构的角度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了七种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延性连接框架体系、竹节杆耗能框架体系、摩擦耗能框架体系、现浇主框架装配式次框架结构体系、摇摆墙结构体系、盒式结构体系、模块化悬挂结构体系,侧重讲述了各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构造特点、受力模式、性能优势、设计方法,并就新结构体系与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结合以及相较于传统“等同现浇”型结构体系的优势进行了分析,供广大研究及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成果可推动“非等同现浇”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发展应用,与现有的“等同现浇”型互为补充,构建完整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可作为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研发、设计、施工等行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2.目录
11引言1 12装配式结构的特点与优势2 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分类4 131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4 132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7 133装配式框架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11 14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应用现状11 141装配式整体预应力板柱框架结构11 142世构体系13 143润泰体系15 144万科、西伟德、中南及宇辉等集团预制装配技术17 15现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发展局限18 16本书主要内容19 本章参考文献20
21引言22 22等同现浇连接和干式延性连接22 23延性连接装置24 24带DDC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25 25塑性铰位置的影响29 26结构体系设计方法32 261节点剪力传递机制和剪力传递能力计算方法32 262结构构件的能力设计35 27本章小结40 本章参考文献40
31引言42 32外置可更换全金属耗能杆42 321竹形耗能杆构造和概念设计42 322全钢竹形耗能杆43 323铝合金竹形耗能杆47 324部分约束耗能杆53 33附加全钢耗能杆装配式后张混凝土节点62 331节点试验试件62 332节点试验加载与测量装置64 333节点试验方案66 334节点试验现象与结果66 34本章小结71 本章参考文献72
4.1引言74 4.2装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构造与机理74 421顶底摩擦耗能装配式框架74 422腹板摩擦耗能装配式框架76 4.3摩擦耗能器性能试验78 431摩擦耗能器构造78 432试验方案79 433NAO试验结果81 434NAO与黄铜片试验结果对比82 435NAO与普通钢试验结果对比84 4.4装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数值建模85 441原型结构算例85 442装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数值模拟87 443填充墙的数值模拟88 444数值模型校准88 4.5非线性静力分析89 451低周反复加载分析89 452推覆分析90 4.6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92 461地震动的选择92 462DBE和MCE下的地震响应比较92 463DBE和MCE下的耗能能力比较96 4.7装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抗震易损性分析98 471动力增量IDA分析98 472地震易损性分析101 48本章小结105 本章参考文献105
51引言108 52基于耗能铰节点的主次框架结构体系108 521主次框架连接耗能铰节点109 522主次框架结构的算例模型109 523无支撑结构构件屈服状态和结构耗能分布112 524基于耗能铰的巨型框架结构减震性能114 525耗能铰节点参数分析118 53现浇主框架预制装配调谐隔震次框架体系121 531次框架隔震巨型框架简化计算模型122 532附设阻尼器的主次框架结构减震性能123 533次框架隔震的主次框架结构减震性能126 54本章小结126 本章参考文献127
61引言129 62装配式新型损伤可控摇摆墙研究136 621单调加载曲线136 622滞回曲线138 623实现自复位条件138 63新型损伤可控摇摆墙试验分析139 631试验设计139 632试验装置139 633试验分析141 64损伤可控摇摆墙有限元模拟142 641有限元模型建立142 642试验与理论和有限元结果的对比143 65本章小结144 本章参考文献144 71引言148 72盒式结构体系发展历史149 73盒式结构体系的组成149 731空腹夹层板150 732网格式框架墙151 74盒式结构与高层结构及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结合152 75盒式结构试验研究153 751网格式框架墙的滞回性能特点153 752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分析154 753延性和变形能力对比分析156 754刚度退化157 755耗能能力157 76高层盒式结构抗震性能分析158 761模型设计158 762静力Pushover分析161 763IDA分析162 764地震易损性分析164 77盒式结构同框架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对比165 771结构介绍165 772抗震性能分析167 773ParkAng损伤分析170 774经济性能分析171 78本章小结174 本章参考文献174
81引言176 811装配式模块建筑及其优势与不足176 812悬挂减震结构体系及其优势与不足179 813模块建筑与悬挂结构的优势互补181 82模块建筑结构体系特点182 821钢结构模块建筑结构与钢框架结构的不同点182 822模块建筑结构面临的挑战183 823模块建筑结构的结构层次183 824工程案例185 83主次结构减振机理186 831系统计算模型及运动方程186 832复简谐激励下结构动力响应187 833主结构无阻尼时参数解析188 834大质量比系统减振效果评价190 84悬挂结构的次结构模块化192 841实现形式简述192 842对非结构构件的保护效应194 843简明的层间关系194 85模块化悬挂结构受力特点196 851悬挂结构的主结构受力特点196 852阻尼器布设方式197 853次结构层间位移限值的制约197 86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块化悬挂结构减震性能最优化198 861次结构层间位移需求198 862模块化次结构与层间阻尼的优势机理201 863考虑次结构竖向不规则的进一步优化204 864优化后模型性能验证205 87模块化悬挂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208 871试件设计与试验方案208 872试验现象与结果及其讨论分析210 873基于试验的进一步建模分析213 88本章小结214 8A附录:主次结构减震体系策略的分类215 本章参考文献21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