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图书目录
前言
1 作为规划和政策分析工具的风险概念 1.1 决策的基本问题△1.1.1 决策什么/1.1.2 由谁决策/1.1.3 决策过程 1.2 风险的含义△1.2.1 风险与不确定性/1.2.2 风险意识/1.2.3 风险与脆弱性
2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类型 2.1 城市与权威机构 2.2 或然性灾害风险管理△2.2.1 前提条件和假设/2.2.2 不同阶段的风险分析/2.2.3 实施风险管理 2.3 基于军队的灾害风险管理 2.4 应急管理△2.4.1 应急管理的四阶段/2.4.2 脆弱性/2.4.3 韧性/2.4.4 典型实践
3 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工具 3.1 地方政府决策过程△3.1.1 决策周期/3.1.2 风险与依据/3.1.3 决策的输入、输出和结果 3.2 折现△3.2.1 或然性折现/3.2.2 时间折现 3.3 不确定性△3.3.1 来源/3.3.2 应对方法 3.4 瞄准“好苹果” △3.4.1 好苹果与坏赌注/3.4.2 拨款公式
4 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交流 4.1 防护行为决策模型△4.1.1 所见与所想/4.1.2 从意识到决定/4.1.3 应对行为 4.2 风险的社会放大与收缩△4.2.1 意识和行为的放大与收缩/4.2.2 涟漪效应/4.2.3 长远影响 4.3 思维模型方法△4.4 风险应对行为的迷思与现实/4.4.1 僵尸来袭/4.4.2 大难临头各自飞/4.4.3 领导先走/4.4.4 军事接管
5 风险周期中的规划 5.1 政策周期中的规划△5.1.1 市场风险与规划/5.1.2 政治影响与规划/5.1.3 专家视角:协调与冲突 5.2 危机管理周期中的规划△5.2.1 防灾与减灾规划/5.2.2 备灾规划/5.2.3 应对规划/5.2.4 复原规划
6 城市化地区的自然风险 6.1 地震灾害△6.1.1 特征/6.1.2 案例 6.2 降水灾害△6.2.1 特征/6.2.2 影响/6.2.3 案例 6.3 风灾△6.3.1 特征及影响/6.3.2 案例 6.4 社会脆弱群体△6.4.1 特征/6.4.2 案例
7 社会动荡与公共安全 7.1 群体性事件△7.1.1 起因/7.1.2 应对与疏解 7.2 恐怖袭击△7.2.1 恐怖袭击的特征与实施/7.2.2 媒体的作用/7.2.3 城市恐袭的预防与应对
8 税收、地方经济以及公共财政风险 8.1 地方财政学基础理论 8.2 中美财政体制 8.3 财政风险△8.3.1 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8.3.2 美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案例/8.3.3 财政风险实证研究 8.4 小结
9 一点哲学思考 9.1 客观与意识之争△9.1.1 客观风险的假设/9.1.2 主观风险:风险意识 9.2 韧性、海绵城市及其测度△9.2.1 跨学科的“韧性”概念/9.2.2 “事前”还是“事后” 9.3 城市风险研究:跨学科还是多学科△9.3.1 多学科的风险研究/9.3.2 成长中的跨学科专业
2 相关文摘
前言
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抑或是在学科发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为规划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40多年的丰富实践,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引领性和前瞻性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具有中国原生性规划理论的孕育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为国际规划理论的引入和改进提供了大量实证支撑。与此同时,规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成功的经验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规划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完善。
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体战略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乡)规划被赋予了“龙头引领”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因此,一直以来在规划实践中规划师和政府对“增长”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则相对较弱。而有关城市发展的灾害风险问题的讨论及其规划,则往往被忽视,在学科发展和规划教育上这一领域也长期被置于边缘位置。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心理创伤问题,甚至引起经济波动和社会生活混乱。此外,在国际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日益显著、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双向角力的条件下,恐怖袭击事件似乎已经不局限于战争场景,而有很大的可能发生在人口密度极高的大都市地区。世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各种冲击而面临各种潜在发展风险,例如:当前日趋严重的“城市收缩”问题,甚至是诸如底特律的城市破产问题。
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灾害风险”。在我国的规划实践和规划教育中,也有关于灾害的规划编制内容,有诸如《城市防灾学》等教育内容。尤其是2008年后,无论是在规划理论探讨,规划教育内容,还是在规划实践方法上,有关“灾害”的内容都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强化。但是,从系统的灾害风险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规划实践和规划教育中依然存在如下几个显著问题:第一,规划编制所涉及灾害类型的局限性。目前有关灾害的规划编制内容多局限于自然灾害,例如:洪水、地震,但事实上灾害的类型远不止这些内容。第二,规划编制内容的不完整性。完整的灾害风险规划和管理应该包括防灾、备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四大板块,而当前的规划实践多聚焦于恢复(重建)和救灾。第三,相关规划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有关社会经济风险内容的匮乏,自然、社会、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相互关联的理论探索以及有关评估工具、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的缺失。
基于上述观察和思考,本书尝试从风险和风险管理角度出发,系统讨论有关灾害风险、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风险中的规划的概念内涵、框架体系、理论逻辑、实践工具、制度建设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与研究方法等内容,以期服务于我国规划实践需要和促进我国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有效提升我国人居环境在防灾、备灾、救灾和恢复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从而降低因灾害引起的损失和伤亡。
本书共分9章。第1章从规划和政策分析工具的角度,阐述了风险的概念内涵。第2章以风险的概念为依据,介绍了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及其类型。第3章探讨风险管理决策过程的基本特点以及此决策过程中常用的典型风险工具。第4章讨论了风险和决策过程中风险传递和交流的几种经典模型框架。第5章以风险周期为参照,探讨不同周期阶段中的不同群体的角色及在不同周期中的规划内容和要点。第6章、第7章和第8章分别讨论了城市化地区的自然风险、社会动荡和公共安全风险以及地方经济和公共财政风险的类型、基本特征及典型应对方法。第9章回到灾害风险这个概念本身,从其理论的逻辑架构、伦理基础、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讨论了城市风险这一议题的未来发展矛盾和可能。
本书写作大纲由李响宇、刘合林统一制定,全书由李响宇、刘合林校核统稿。本书各章作者如下:第1章为李响宇;第2章为吴伟宁、李响宇;第3章为李响宇;第4章为李响宇、刘合林;第5章为李响宇、刘合林;第6章为吴伟宁、李响宇、刘合林;第7章为李响宇;第8章为孙景冉;第9章为李响宇。
因作者知识所限,本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恳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书中可能出现的学术错误,也应归因于作者本人。
感谢一直以来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朋友和同行学者,使得我们不断前进和进步;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徐步政和孙惠玉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周全策划,使得本书能够顺利按时完成;同时,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其他工作人员的校核和辛勤付出,使得本书能够及时与读者见面。
李响宇 刘合林 2019年8月8日于武汉喻园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