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录
5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规划文化与思想 002 基于多尺度地理空间的南京古城早期过程研究 /姚亦峰 012 元大都“象天法地”规划初探 /徐斌 029 谕旨中的关怀:论雍正帝对建筑遗产的保护 /张剑虹 037 元大都日文研究综述 /傅舒兰 042 文献所见周初洛邑规划技术流程初探 /郭璐 054 先秦都城手工业生产空间演化与国家形态的互动关系研究 /张译丹
第二部分 近代城市规划 068 日伪时期华北八大都市计划大纲中的机场布局建设研究 /欧阳杰 078 基于阶段划分的泺口古镇历史演变研究 /杜聪聪 赵虎 089 近代镇江城市转型与形态演变研究 /柴洋波 112 连续与突变:历史转折点下1949年前后的兰州城市规划 /张涵 120 工业?市政?教育:晚清武汉的洋务实践与空间建设(1889—1907年) /任小耿
第三部分 外国城乡规划演变与实践 130 “一带一路” 背景下海外经济特区现状问题及政策风险识别:以老挝为例 /徐利权谭刚毅 高亦卓 139 英殖民时期吉隆坡城市建设中华侨聚落的适应与发展 /涂小锵 陈志宏 康斯明 153 “一带一路”视野下湄公河流域的建筑遗存保护对策初探:以老挝占巴塞省段为例 /高亦卓 徐利权 161 外来影响下越南城市规划演变的文化特征 /丁替英 李百浩 188 将城市史引入越南建筑及城市规划教学中:导论性思考与展望 /黎琼芝 李明奎
任小耿(译)
第四部分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96 形态基因视角下的城市地域特征研究:以成都为例 /李旭 陈代俊 204 都城权力空间:六朝建康城市形态转译与特征分析 /郑辰暐 董卫 224 宁波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研究:以中山公园为中心 /李朝 李百浩 238 基于文化遗产信息分析的兰州城市形态演变 /陈谦 郭兴华 张涵
第五部分 历史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 249 根植文化?空间激活:烟台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王骏 邱瑛 王刚 258 东北亚视野下的辽宁地区线性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策略 /霍丹 齐康
肖新颖 孙晖 266 文物保护规划与城乡规划体系的衔接研究 /李琛 苏春雨 276 基于东亚视角对西南地区苗族传统聚落空间中自然观的研究 /任亚鹏 王江萍
290 后记 二、前言
从当前全球政治与经济态势来看,亚洲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大,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从未有今天这样好;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亚洲是多个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养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拥有种类繁多的历史城市;从文化地理的结构来看,亚洲广袤的地理板块不仅拥有极为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也滋生了最为丰富的文化生态格局,1
000多个大小民族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城市与乡村;从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来看,亚洲是中国传统的经济和文化腹地,中国与亚洲其他区域始终存在着天然的、互为依托的历史性格局。
亚洲文明呈现出显著的“大河流域”和“大河文明”特点。“大河文明”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史的伟大意义,在于其打破了自然地理对人类发展的阻隔,第一次建构起一种新的“东方文明”体系,呈现出多元、持续、互动、融合的文化特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帝国的东进,具有共同传统的亚洲国家经历了不同路径的近代化转型,有的主动开放建立了工业国家,有的被编入殖民者的殖民体系,有的被迫开始了近代化。以贸易经济为职能的开埠城市开始出现,以往作为行政中心的传统城邑职能下降,沿海城市得以迅速发展。
过去几十年里,亚洲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亚洲城市化发展前景广阔。目前亚洲地区的城市人口每年增加4
400万人,预计到2025年亚洲将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全球有53%的城市人口将分布在亚洲城市,也就是说,21世纪前50年的全球城市化基本上就是亚洲的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亚洲区域与城市整合趋势必将发生巨大变化,新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会逐渐形成。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来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要研究亚洲城市的未来,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周边地区的发展结构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互利合作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研究亚洲城市及城乡规划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亚洲与世界发展的需要。
本次会议以“亚洲视野下的城乡规划”为主题,旨在总结亚洲城乡规划的历史经验,推动亚洲地区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领域学术研究的开展,探寻未来城乡规划发展路径。
董卫 李百浩 王兴平 2018年12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