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引子 精华与传承:中国传统城市设计思想
0.1 大格局融合思想 0.2 全方位营城理念 0.3 因地制宜实施 0.4 经典范例
上篇 引介与共生:七个阶段和三个争议
1 早期西方设计思想的渗入(1949年之前的前奏) 1.1 租界建设 1.2 都市计划 1.3 体形环境计划 1.4 华人研究
2 苏联模式和“城市规划设计”(1949年至1950年代末) 2.1 “梁陈方案” 2.2 自上而下的整体计划模式 2.3 苏联经验与专家 2.4 青岛会议 2.5 城市设计内容的初步教材
3 政治运动下的困境(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 3.1 拆城墙 3.2 反城市 3.3 困境中探寻 3.4 西方现代城市设计诞生与繁荣
4 欧美现代城市设计引介与先行探索(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 4.1 学术交流与引介的前奏 4.2 四次专业会议 4.3 考察与引介 4.4 四本译著 4.5 一批学者和新的定义 4.6 历史文化名城的设立 4.7 四个早期实践与一份研究报告
5 本土化实践、理论与方法兴起(1990年代) 5.1 认知深化与维度拓展 5.2 两个法 5.3 海口研讨会 5.4 首都风貌 5.5 四个范例 5.6 面向本土的理论与方法 5.7 地方办法
6 繁荣的实践与制度化、系统化建构(2000年代) 6.1 一街两城三区 6.2 三个争议建筑 6.3 实施制度探讨 6.4 控制导则 6.5 相依的城乡规划制度建设 6.6 繁荣实践中的问题
7 新时代城市设计的新局面(2010年代后) 7.1 新起点:站在国际前沿 7.2 新地位:国家的战略工具 7.3 新技术:多维的理论与新技术运用
8 中国当代城市设计的三个争议 8.1 内涵之争 8.2 归属之争 8.3 法定化之争
下篇 共识与争鸣:四个思潮
9 形体的设计 9.1 快速发展中的形体秩序问题 9.2 “形体的设计”思潮特征 9.3 形体设计的三个基本理论 9.4 基于整体秩序的四个关键语 9.5 一个易于接受的假设 9.6 精英价值观 9.7 工程设计思维 9.8 整体性消解的困境
10 设计的综合 10.1 从设计到实施各要素的分离 10.2 “设计的综合”思潮特征 10.3 设计综合的理论借鉴 10.4 综合思维的四个关键语 10.5 履行城市规划的艺术性职能 10.6 实用导向的问题 10.7 不合格中介的争论 10.8 城市设计还是城市规划
11 设计的控制 11.1 市场失灵下的管控探索 11.2 “设计的控制”思潮特征 11.3 重视“过程”的理论背景 11.4 涉及控制思潮的五个关键语 11.5 控制边界的质疑 11.6 国外经验本土化尘埃未定 11.7 模糊的价值标准 11.8 弹性不足还是刚性不足
12 政策的设计 12.1 公共政策语境下对城市设计的再认识 12.2 “政策的设计”思潮特征 12.3 基于公共利益的多学科理论支撑 12.4 从设计到管理的五个关键语 12.5 对技术思维的批判 12.6 工具与价值的结合 12.7 对公共利益的追问 12.8 待改进的公众参与
附录一 相关论文数据可视化(1983—2014年) 附录二 相关著作统计表(1949—2015年) 附录三 相关译作统计表(1949—2014年) 附录四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2017年)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