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图书目录
总序
第一章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产业模式△一、区域发展的基本、非基本原理/二、“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开发模式/三、“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开发模式/四、产业群开发模式 第二节 产业布局与转移的理论△一、地域分工理论/二、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三、中心外围理论与都市圈开发模式 第三节 新型产业化:内涵、特征与实践模式△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二、新型产业化的内涵界定/三、新型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四、新型产业化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和动力机制/五、新型产业化的实践模式
第二章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不同阶段区域发展战略要点△一、处于待开发(不发育)阶段的地区/二、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三、处于成熟阶段的地区/四、案例:20世纪末内蒙古产业发展的“三优”战略 第二节 区域发展重点部门的选择△一、区域重点部门选择的一般考虑/二、重点部门选择策略
第三章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界定和选择思路△一、产业生命周期/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三、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产业政策的耦合规律 第二节 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其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二、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三、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的思路及策略
第四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第一节 概述△一、我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和出路/三、产业方向选择 第二节 焦作市资源环境问题△一、资源环境状况/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焦作市第一次转型发展的成就△一、转型以来的成绩与问题/二、二次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 焦作市二次转型战略规划△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二、重点领域与发展目标/三、战略定位/四、转型发展目标/五、重点任务及分工落实/六、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京津冀产业转移与对接研究 第一节 产业转移—对接的典型案例△一、日本产业转移—对接的经验借鉴/二、国内对接产业转移的经验 第二节 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一、发展阶段的差异/二、京津冀三地工业主导产业的差异/三、京津冀三地第三产业内部的差异/四、京津冀三地相对优势产业与产业转移对接点/五、京津冀三地目前的产业转移—对接特点与问题 第三节 京津冀三地产业转移—对接的总体设计△一、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的总体思路/二、京津冀地区产业对接与转移的主要策略/三、坚持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调节为补充,创新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机制 第四节 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的具体实施△一、基本目标/二、主要任务
第六章 产业规划方法1: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一、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指标 第二节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结构综合分析△一、投入产出表/二、投入产出模型/三、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第七章 产业规划方法2:运筹学方法 第一节 农作物优化布局模型研究△一、农作物布局问题分析/二、农作物布局决策的简化模型/三、考虑间套复种情况的数学描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关系模型△一、引言/二、假设条件和符号设定/三、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数学描述/四、耦合分析
第八章 产业园区建设及规划 第一节 产业园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产业园区的类型/二、产业园区的作用与功能/三、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 第二节 产业园区发展规律与趋势△一、产业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二、产业园区盈利模式分析/三、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四、我国产业园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产业园区规划△一、产业园区规划的内容/二、产业园区规划的原则/三、产业规划程序 第四节 国内外产业园区规划的成功经验△一、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二、美国硅谷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2 相关文摘
总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时空中展开的,当这个事物的体量很大时,其内部的分异就不容忽视。中国经济社会系统就是这样的事物,中国的很多城市、区域,也是这样的事物,而且还都处在快速分异、分化之中。所以,在中国,以研究空间结构为主的学科——地理学,在当前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科,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地理学研究人员和高校招生规模可与中国媲美。
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地理系,发展到目前的“三宫六院点点红”(地理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防灾减灾研究院等),现有全职教师300多名,在岗教授100多名,每年招收博士生数以百计。当然,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还不高,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凭借着人多势众的研究队伍和广泛的社会需要,中国的空间结构研究必将在不远的将来站在世界的前沿,甚至引领世界发展。
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同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地球表层系统长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积累结果与空间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在2011年与出版社一起策划的《城市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中国模式研究丛书》,拟定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专著近10部,其中4部著作将于近期出版。这些成果重在研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问题。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先从宏观整体出发,然后逐渐深入到微观具体层面,本套丛书我们则将视角放在城市和区域内部,以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最新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等现代手段,探索快速发展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规律,旨在为正处在全面城镇化的国家决策和转型与跨越发展的区域决策提供支撑。
中国的空间结构研究从2005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发展时期。在中国知网上,以“区域空间结构”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年可检索到文献7篇,2005年可检索到41篇,2010年可检索到86篇,2012年可检索到176篇;以“城市空间结构”为主题进行检索,2000年可检索到文献18篇,2005年可检索到203篇,2010年可检索到437篇,2012年更可检索到568篇!由此可见,空间结构研究契合了国内研究的热潮。我们将广泛吸收国内外同仁加盟,总结、探索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系列成果,以推动中国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瞻远瞩遥感者,博大精深地理人。科学发展纵横论,强邦富民要躬行。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空间思维迎合了大国崛起的现实需要,成为当前最具价值的战略学科。我们为地理学迅速成长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于泰山。是为序,并与国内外同仁共勉。
本丛书的出版,得益于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尤其是徐步政、孙惠玉两位编辑的帮助。在当今人们都热衷于追求经济利益的大背景下,他们却对学术著作出版热心扶持,其高尚之情怀令人感动。特借丛书出版之际,向东南大学出版社表示敬意和谢意!
吴殿廷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