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作者简介 李百浩,1963年生,山东烟台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修复与文化遗产保护、长江中游城镇及其建筑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湖北省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与文化》《湖北近代建筑》等教材和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等100余篇。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董卫,男,1957年生,陕西西安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资源管理教席主持教授,主要从事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与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方向的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城市挑战-亚洲城镇遗产保护与复兴实用指南》等著译作,发表《中国古代图学理论及其现代意义》等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及国际建协(UIA)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胜奖。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等职务。
王兴平,男,1970年生,陕西宝鸡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城乡空间理论、产业发展与城镇产业空间规划方法、创新型城市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江苏省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集约型城镇产业空间规划:原理·方法·案例》《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等教材和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改革驱动下苏南乡村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等70余篇。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青年规划师论文竞赛、城市规划管理论文竞赛奖励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等。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等。 2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主题论文 反思都市史:比较都市史与规划史阅读书目的导言/夏铸九 “轩城”、广域王朝与帝尧、大禹都城的制作/王鲁民 城市规划口述历史方法思考:以《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老专家访谈为例/李浩
第二部分 城市交通与规划 近代城市规划中机场选址及布局思想的演进研究/欧阳杰 日本私铁引导新城开发的空间演变研究:以大阪北大阪急行电铁与千里新城为例/李传成 赵宸 谢育全 加尾章 近代五邑侨乡台山城的发展与形态演变/姜省 传统入藏交通线上驿站型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天 周晶
第三部分 城市文化与保护 百年间北京旧城历史片区的街道网络演变研究:以锣鼓巷、前门为例/汪芳 商姗姗 李薇 于枫垚 理性与情怀:论康乾时期建筑遗产的法律保护/张剑虹 先秦都城手工业作坊的空间耦合现象初论/张译丹 唐—五代“坊空间”重构与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变革/邬莎 李百浩
第四部分 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规划创新的跨国传播历程:研究进展/曹康 李琴诗 1986—2016年《规划视角》期刊学术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张天洁 张晶晶 张博文 1949—1978年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发展及其对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曹哲静 谭纵波 商埠、马路、公园:以晚清《申报》为中心实证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知识的成形路径/高幸 李百浩 21世纪西方规划史研究者的身份变迁与学术活动/李恩增 曹康
第五部分 都市空间与格局 北京公共住宅与新城规划关系研究:首都新城规划方法研究之一/陈靖远 马琳 高振 古代江南区域水系与聚落空间网络变迁:兼论建都与区域发展分期/郑辰暐 董卫 近代上海街道建构与公园空间演变关系研究/周向频 王妍 中国近代精英的理想空间:天津中山公园/孙媛
第六部分 中外城市规划与演变 亚的斯亚贝巴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百年回顾/许闻博 王兴平 徐嘉勃 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79年)/董瑞 海春兴 法国殖民时期大叻城市规划小史(1899—1945年)/阮皇灵 海外移民贸易影响下的厦门近代城市空间历史变迁(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陈志宏 李慧亚 清代满城规划的历史研究/李百浩 卢川
后记
3 相关文摘
前言
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城市及其城市规划的发展密不可分。从古代以步行和马拉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到自行车、有轨电车的盛行,直到目前城市中大量使用的小汽车、公共汽车以及大容量轨道交通的发展,水路、公路、铁路、航空、高铁等交通方式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的行为、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思想与技术的变革。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从马塔的带形城市模型到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交通方式的变革在每一次规划思潮的革新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交通方式的发展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与进步的强力催化剂。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来说,交通发展的前沿方向与技术也必将影响其规划理论、技术与方法。聚焦交通发展与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过程,梳理其历史脉络,总结其成败得失,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
南京自古为江南门户,是中原腹地和太湖平原以至于东南地区连接的必经之地,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航运枢纽。南京城市命运的重大变迁都离不开交通格局的变化和牵引。仅就近代以来,津浦、京沪铁路的开通,构筑起了近代中国的重要发展带,举世闻名的南京长江大桥破解了千年以来长江天堑的阻隔,当前城市地铁和市郊铁路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走在前列。古都南京,借助交通之力一步步实现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梦想。在此背景下,第8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选定在京沪高铁和万里长江的交汇点——江苏南京召开。本届会议于2016年11月举办,会议立足历史与理论学委会“探究城市规划历史、构建城市规划理论、推动城市规划实践”的总体任务,以“交通发展与规划演变”作为会议主题,从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两个维度,围绕“区域规划与城市体系、城市空间形态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变革与实践”等议题进行探讨。另外,会议论文还涵盖“城市文化与保护”“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都市空间与格局”“中外城市规划与演变”等具体议题。
本届会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收到来自高校、研究机构、规划设计单位、规划管理部门等专家、学者的积极反馈,也得到了来自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学者的大力支持。在会议论文上,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15篇,论文全文82篇。经专家组对论文的筛选,共有38篇入选为会议宣读论文、44篇入选为会议交流论文,本书由本届会议的优秀论文编纂而成。本书收录的论文基本反映了当前城乡规划界对“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的思考。其中,既有对中国本土和国外城市理论与规划实践的研究,也有对中西城市规划互动影响的探讨;既有对中国城市整体空间的研究,也有对城市重要功能空间的研究;既有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研究,亦有对近现代中国城市演变的分析。
最后,感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感谢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和南京市规划局,感谢在会议筹备和组织过程中给予热情关心和支持的各单位和同行专家们。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将充分利用高端学术会议等平台,搭建多元化交流网络,不断推进立足中国本土的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拓展对世界优秀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与借鉴,为中国特色城乡规划理论体系的构建发挥支撑作用。
董卫 李百浩 王兴平 2017年7月22日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