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第一章 建筑学概念的延伸——环境建筑学 /1 一 什么是环境建筑学 /1 二 宏观建筑学——城市设计与规划 /2 1 整体城市设计 /3 2 宏观城市设计 /4 3 先锋派建筑师对城市规划概念的新解 /6 三 建筑师在环境设计中的角色 /6 四 微观建筑学——室内设计、家具、陈设和细部装修 /8 1 室内设计 /8 2 陈设和家具 /10 3 环境标志和细部装修 /11 五 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环境观 /14 六 环境情结,心由境生——由房间、空间到环境 /16 第二章 大地网络建筑学 /18 一 重构大地 /19 二 城市空间网络的特征 /21 三 地形建筑 /23 1 地形建筑的形态特征 /23 2 地形建筑的设计策略 /24 3 模拟地形,操作大地 /29 4 地理学和拓扑学的综合运用 /30 四 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 /32 五 共生、网络、生态 /34 第三章 建筑有生命——生态建筑学 /36 一 生物学与建筑学 /37 1 城市是生命的有机体 /38 2 建筑有生命 /39 3 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论 /41 二 皮与骨有机生态建筑 /42 三 建筑表皮的感知 /43 1 表皮图像化 /44 2 表皮的复杂化与生成 /45 3 表皮的媒介化 /45 4 表皮的非物质化与透明 /46 5 表皮轻质、编织化 /47 6 表皮的深度化、材料异质化 /48 四 生态仿生结构 /49 1 仿生结构 /49 2 充气结构和气幕结构 /50 3 仿生的虫网停车场 /51 4 表现生命景观的仿生抽象雕塑 /52 五 新陈代谢派与生态建筑新潮 /53 1 新陈代谢派 /53 2 生态建筑新潮 /54 第四章 大自然中生成的城市与建筑 /56 一 城市与建筑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56 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56 2 城市与建筑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 /57 3 城市与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学原则和方法 /57 二 气候效应与风水理论 /60 1 气候生成建筑 /60 2 顶棚下的城市 /62 3 气候与风水 /62 三 设计从土从石 /66 1 建筑形态地景化和土地资源 /66 2 扩展建筑空间的途径 /68 3 开发地下空间,发展覆土建筑 /69 4 设计从石 /70 5 石材表层的质感肌理和色彩 /71 四 风环境——听其声入其境 /72 1 流动的风 /72 2 风环境与小气候 /73 3 设计从声 /73 五 光空间和水场所 /75 1 光构成第四度空间的时间性和情感表达 /76 2 光空间中的暗示与过渡 /77 3 光影塑造和光的语意 /78 4 闪烁的光线和空透感的简素之美 /79 5 光与色 /79 6 从水设计 /81 第五章 园林城市主义 /84 一 园林景观概念的更新 /84 二 从园林景观规划到园林城市主义 /84 三 从风景陪衬建筑到建筑陪衬风景 /86 1 从环境艺术到地景艺术 /86 2 陪衬风景的木头空廊和木屋 /88 四 绿色建筑 /89 1 什么是绿色建筑 /89 2 绿色建筑技术 /91 五 有生命的城市绿道、蓝道、斑块、廊道 /92 1 绿道网络 /92 2 生态过程与斑块 /92 3 生态廊道 /93 4 大自然中的气泡组团 /94 六 工业及农田景观 /94 1 工业景观 /94 2 城市农业、城市果园 /95 3 稻田中的曲线公园 /97 七 表现生命景观的果园小品 /98 1 人和生物圈 /98 2 鸟园公寓 /99 八 表现生命景观的园林小品 /100 第六章 建筑学中的文化情 /101 一 建筑是文化的存在 /101 1 城市与建筑的文化特征 /101 2 文化符号与文化景观 /102 3 建筑与文化 /103 4 大地的文化脉络与建筑 /104 5 仿冒文化“欧陆风”,中西融合不是大杂烩 /104 二 建筑是历史的存在——尚古与怀古 /104 1 城市与建筑的历史背景 /104 2 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北京古城的变迁 /106 3 在怀旧中畅想——历史拼图 /107 4 ?;?、维护、重建与更新 /107 三 建筑是传统的存在——传统与现代 /109 1 传统与追忆 /109 2 传统与设计 /109 3 文脉的源与流 /110 4 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110 四 城市与建筑的文化象征与形式? /111 1 城市与建筑的文化象征 /111 2 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形式 /113 五 中西建筑文化的杂交与提高 /113 1 崇洋与怀古 /113 2 中西建筑文化杂交所面临的问题 /114 第七章 人和建筑的情感交流与对话 /116 一 建筑学之外的建筑符号学 /116 1 文字与图形语言 /116 2 暗示与陈述 /117 3 外延和内涵 /117 4 形象、标志、象征 /117 5 转义 /117 6 句法 /118 二 建筑学之外的建筑心理学 /118 1 建筑符号的心理意象 /118 2 建筑心理学与空间限定 /120 3 行为心理学与建筑学 /122 4 视觉心理学与建筑学 /123 三 悲情与怀念,情事节点与亲密空间 /124 1 悲情与怀念 /124 2 情事节点与亲密空间 /125 四 关怀与友善,友情与交流 /126 1 关怀与友善 /126 2 友情与交流 /127 五 商事节点,生活中不能没有热闹 /128 1 商事节点 /128 2 生活中不能没有热闹 /130 六 愉悦与欢乐,趣味与幽默 /131 1 愉悦与欢乐 /131 2 趣味与幽默 /131 七 沉默与反抗,疯狂与愤怒 /133 1 沉默与反抗 /133 2 疯狂与愤怒 /134 八 城市的表情和冥思苦想的空间 /134 1 城市的表情 /134 2 冥思苦想的空间 /135 九 旧地重游,化为梦境 /136 1 情调效应和对老旧的怀念 /136 2 “小巷探幽”化为梦境 /137 十 人和建筑对话 /137 1 建筑作品中的情感与记忆 /137 2 “看见又没看见”的无名墓地 /138 3 人与石头、古亭对话 /139 4 建筑和大树对话 /140 5 新老建筑对话 /141 第八章 建筑与美 /142 一 建筑是后审美艺术,还是审美艺术的先锋 /142 二 是建筑又像雕塑,是雕塑又像建筑 /144 1 是建筑又像雕塑——作为雕塑艺术品的建筑 /144 2 是建筑又像雕塑,是雕塑学建筑还是建筑学雕塑 /145 三 现代建筑从装置艺术走向地景艺术、环境艺术 /145 1 雕塑与建筑向新的空间挑战 /145 2 环境艺术、地景艺术向时间与空间的扩展 /146 四 动势之美与流体结构 /149 1 现代艺术中动的因素 /149 2 流动空间与动感视觉 /149 3 流线空间中的动感视觉 /151 4 建筑是时间的机器 /152 五 虚幻空间,光影之美 /155 1 光作用于材料的动感立面 /155 2 建筑立面转化为光的表皮 /156 六 建筑环境中的艺术品 /158 1 螺旋曲线上升的观景亭 /158 2 芝加哥楼前广场的“女人头像” /159 3 华盛顿街头普普艺术壁画和纽约平板山墙上的立体壁画 /159 4 “人头和手臂”、“女孩立像” /160 5 韩国首尔Tangent大楼构造与细部的表现性 /160 第九章 构图原理现代化,全新的构图要素 /162 一 从形式到形态,抽象化构成 /162 二 动态的抽象图式语言 /162 三 新几何学形状,寻求几何体中内在的节奏 /166 四 层次要素和链 /167 五 碎片、断片、分块 /170 六 穿插、交融和转移、介于之间 /171 七 扭曲、旋转、卷曲 /171 八 折叠、流线、折曲流线 /173 第十章 形态学、类型学、拓扑学与建筑艺术中的“道” /175 一 形态学与建筑学 /175 二 类型学与建筑学 /176 三 拓扑学与建筑学 /178 四 建筑艺术中的“道” /178 1 设计方法 /180 2 设计效用 /182 3 设计观点 /184 4 设计需求 /185 5 设计美学 /186 6 设计协同 /188 第十一章 从解构主义到无准则设计 /191 一 从构成到解构 /191 1 建筑是否可以解构 /191 2 解构中的多义空间和解构的旗手 /192 二 破碎化的对比与变化 /193 三 无准则的建筑设计 /196 四 建筑学与大众传媒 /197 1 走向数字化的城市与建筑 /197 2 能量的信息时代——网络空间 /197 3 数字化生存——入门之屋 /198 五 赛博空间与超空间 /199 1 虚幻的赛博空间 /199 2 虚拟的超空间 /200 3 赛博空间中的建筑 /200 4 虚拟的情感空间 /201 第十二章 建筑学的内外观 /203 一 学习建筑学之外必备的知识 /203 二 学习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203 1 气候效应的乡土民居 /203 2 人与自然的延续——仿生家屋 /205 三 向未来的探索 /206 1 乌托邦和建筑师的梦想 /206 2 建筑电讯派(Archigram)和探索未来 /208 四 是高深莫测还是故弄玄虚 /209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