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总序 / 1 献给Louise / 1 1 导论 /1 1.1 单位是什么? /3 1.2 研究单位 /5 1.3 关于单位的“谱系法” /7 1.4 城市空间的理论化 /9 2 高墙大院:单位空间实践的谱系 /17 2.1 中国的墙与文化 /18 2.2 探讨墙的谱系 /21 2.3 围墙围合的城市:宇宙观、治理和社会秩序 /22 2.4 由墙围合的家院:宇宙观、家庭,以及儒家道德标准 /25 2.5 总结 /32 3 现代性与1949年前的社会组织:单位雏形的出现 /38 3.1 主体性和单位 /39 3.2 重绘传统主体性:民国城市中的行会、帮派和企业 /41 3.3 延安时期和单位雏形的出现 /46 3.4 延安时期的主体性 /48 3.5 延安和治理性 /50 3.6 对中国社会主义治理性的分析 /54 3.7 总结 /60 4 从空间治理到治理的空间化:革命性空间实践的出现 /67 4.1 追溯城市规划的谱系 /69 4.2 治理术 /70 4.3 城市规划的出现:奥斯曼对巴黎的规范化 /73 4.4 革命性空间 /76 4.5 社会主义空间 /79 4.6 保达诺夫、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浓缩器” /82 4.7 斯大林主义 /86 4.8 总结 /89 5 治理城市中国:劳动、福利和单位 /95 5.1 包下来:社会保障的出现 /97 5.2 组织起来:城市动员 /99 5.3 组织工人:工会和单位 /102 5.4 工会大争论:对单位的启示 /105 5.5 中央计划和社会主义治理技术 /109 5.6 干部和单位 /114 5.7 总结 /117 6 单位空间 /126 6.1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局限 /129 6.2 空间形式的标准化 /133 6.3 单位大院的出现 /140 6.4 “单位”的空间模式 /143 6.5 总结 /152 7 单位改革 /160 7.1 从“群众路线”到“盈亏线”:单位管理实践的改革 /163 7.2 抵制劳动纪律 /166 7.3 从大院到街道:城市空间实践的革新 /168 7.4 单位、城市和市场 /170 7.5 住房改革和单位 /173 7.6 从单位大院到门禁社区:住房发展的新趋势 /176 7.7 精简单位:国有部门职工大规模下岗 /177 7.8 下岗与单位 /178 7.9 从单位到社区 /179 7.10 沈阳模式 /182 7.11 总结 /186 8 结论/ 199 8.1 单位的理论化 /200 8.2 权力、主体性与单位 /201 8.3 治理性与单位 /202 8.4 空间与单位 /204 参考文献 /207 图表索引 /233 致谢 /234 译后记 /23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