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福州三坊七巷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心区保存的规模宏大、格局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 2200 多年建城史中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城风貌核心区与重要标志之一。1999 年,国务院批复的《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就将其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9 年 6 月 10 日,这个被称为“拥有众多的唯一性,至今全国留存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被国家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在 1000 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三坊七巷一直保持着唐末五代形成的“里坊制”街区格局,至今街区中仍保存着大量独特且原生态的明清时期居住院落。在保持整体形态格局完整的同时,三坊七巷的建筑形态随时代变化得以持续演进,形成民国与明清时期建筑和谐并存、传统性与时代性巧妙结合的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三坊七巷的历史演进既是长期以来大自然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谐平衡的展现,也是人与环境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三坊七巷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关联,与台湾、琉球等多种文化渊源关系密切,从而被誉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三坊七巷的保护工作早在 1991 年即已得到福州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当年 3 月 10日于三坊七巷召开的由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的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确定了 1991 年福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要办好的七件实事,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制定《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抓紧修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以及落实就地保护林觉民故居等。 2005 年 8 月,福州市成立“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同时设立领导顾问组(汪毅夫、罗哲文、郑孝燮、张之平)、专家组(严拱钦、黄汉民、郑国珍、楼建龙、黄启权、曾意丹、陈章汉、杨秉纶)、修复工程专家组(张之平、吕舟)。2006 年由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由清华大学张杰教授领衔的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规划》,在同年 12 月的评审会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 翔提出要把“文物保护规划”升格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该规划于 2007 年 8 月获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 2007 年三坊七巷管委会聘请张杰教授为保护修复工程责任规划师、张之平教授为责任建筑师。2008 年,由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三坊七巷南后街保护与更新方案》设计,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南后街沿线与澳门路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同年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保护修复施工导则》的编制。2010 年 11 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作为中国首个社区博物馆,规划以“地域 + 传统 + 记忆 + 居民”的模式对街区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展示。2015 年 7 月,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保护规划(修编)主要结合多年来保护活化的需求,对部分土地利用功能进行了调整。 特别感谢福州市委、市政府和时任市长郑松岩先生的信任,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实施工程交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并由我担任项目负责人。在三坊七巷街区保护与再生设计的过程中,保护实施设计团队不断深入认知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价值,自觉地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准则作为思考问题、探讨保护实施策略的理念方法,保证全过程准确把握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并响应以更为理性的方法与方式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十余年的保护与再生实践,我们逐渐形成并梳理出具有三坊七巷街区价值特征的保护理念与设计策略。 首先,在保护与再生过程中,不仅关注其信息的真实性,而且强调其各时期信息的完整性。历史街区是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之一,是一代又一代人所缔造的不同时期建筑的集合体,是通过空间和时间来证明人类对文明的不懈追求与抱负的关键证据。诚如《威尼斯宪章》所指出:“各个时代为一古迹之建筑物所做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因为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统一。”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景观,它仍然是当今城市功能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街区的原有功能,鼓励并延续原有的使用方式,保持其特有的文化氛围是体现历史真实性的重要方面。 再次,保护与再生设计依循保护规划原则,对街区功能进行有效管控与适度梳理,强调了街区内各坊巷以居住为主体的功能延续,令坊巷内仍保持原有小巷深幽、恬适且具有深厚人文气息的生活氛围。为了让再生后的街区具有活力与磁力,我们在强化街区周边地段商业功能的同时,亦关注街区内的功能混合多元。保护不是要将街区风貌固定在某一时间点上,而是要有序管控其发展变化,关注其历史演进的文化多样性层积。在强调街区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历史特征感的同时,注重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表达。对街区内各类保护建筑的修缮,尽可能以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进行科学而严谨的精心修复,体现最少干预的原则。而各类风貌建筑、更新改造建筑则针对其不同的现存状态与地段特征,制定适应性的设计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是一项持续、动态的过程,需树立整体、动态的可持续保护与再生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保护工作认识的深入,以及街区中新的历史信息的不断发掘,需要制定适宜的保护再生策略并对保护规划、设计、业态等进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持续多年的三坊七巷保护与再生实践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正如 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时对项目给予的高度评价——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保护振兴,使得这片古街区免于被城市现代化建设蚕食和破坏,也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坊七巷街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保护修复依照国际准则,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无论单体建筑还是整体景观都展示了细致而全面的保护策略。采用传统的建筑技艺和材料使历经沧桑的老建筑得以修复,加之组织有序的旅游战略和恰当的用地管控,延续了历史街区的宁静。十年以来街区保护的持续实施,直接促进了社区生活的复兴,并使三坊七巷成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典范。 1991 年,林觉民故居保护的实施拉开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序幕,福州由此迈向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与发展之路。我们遵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古城是与发展现代化相一致的,应当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要求,三十年来持续努力,使福州城市的文化个性与城市精神得到逐步彰显。2021 年 3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十年专门考察调研三坊七巷时再次强调:“三坊七巷是个很好的历史文化载体,现在保下来了,修复好了,还要深入挖掘它厚重的内涵,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把文化遗产活化好。”而于我们这些致力于中国优秀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而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其文化个性的彰显与复兴,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严龙华 2021 年 3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