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编辑推荐 本书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将图书奖、江苏省第十届优秀图书奖精品奖。
2 作者简介 潘德华,1941年生,字皓,号木匠潘。江苏省扬州市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古建筑木工、放样、施工、设计、研究、教学四十余年。曾主持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工程木作施工和江苏靖江岳王庙、扬州大明寺栖灵塔、高旻寺天中塔、江都开元寺万佛塔、哈尔滨楞严寺楞严塔、南京江浦林散之故居笔塔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测绘、修缮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各十几座,撰写论文二十余篇。曾任扬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技术科长、技术主任等职务。现任扬州市德华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编委、扬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建筑学会顾问专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1990年度被扬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荣获第四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当年又被授予“全国职工自学成才者”荣誉称号,并荣获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
3 图书目录
序 前言 作者简介
上册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枓栱的起源 第二节 汉、南北朝、隋枓栱的演变 第三节 唐、宋、辽、金、元枓栱的演变 第四节 明、清斗栱的演变 第五节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程做法》两部官书中的斗栱外形的比较 第六节 宋铺作、清斗科同位分件与榫卯的比较
第二章 宋式枓栱 第一节 铺作制度各项尺寸做法 第二节 铺作安装做法 第三节 宋《营造法式》材、分°制 第四节 大枓、小枓图样一 第五节 下昂、耍头图样二 第六节 卷杀、单栱图样三 第七节 重栱图样四 第八节 把头绞项造图样五 第九节 枓口跳图样六 第十节 四铺作里外并一抄卷头,壁内用重栱图样七 第十一节 铺作各项分件分°数 第十二节 四铺作插昂△一、 四铺作插昂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四铺作插昂补间铺作图样八/三、 四铺作插昂柱头铺作图样九/四、 四铺作插昂转角铺作图样十/五、 四铺作插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三节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一、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补间铺作图样十一/三、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出单抄,外计心柱头铺作图样十二/四、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转角铺作图样十三/五、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插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偷心转角铺作图样十四/六、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四节 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一、 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补间铺作图样十五/三、 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出单抄,外计心柱头铺作图样十六/四、 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转角铺作图样十七/五、 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五节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一、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补间铺作图样十八/三、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柱头铺作图样十九/四、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转角铺作图样二十/五、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六节 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一、 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补间铺作图样二十一/三、 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两抄,并计心柱头铺作图样二十二/四、 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转角铺作图样二十三/五、 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里转六铺作重栱出三抄,并计心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七节 上昂图样△一、 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上昂,并计心图样二十四/二、 六铺作重栱出双抄单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图样二十五/三、 七铺作重栱出双抄双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图样二十六/四、 八铺作重栱出三抄双上昂偷心跳,内当中施骑枓栱图样二十七 第十八节 总铺作次序△一、 五铺作一抄一昂、六铺作一抄两昂或两抄一昂图样二十八/二、 七铺作两抄两昂、八铺作两抄三昂图样二十九 第十九节 平坐△一、 造平坐之制图样三十/二、 造平坐之制楼阁平坐铺作图样三十一/三、 造平坐之制楼阁平坐铺作图样三十二 第二十节 襻间△造襻间之制图样三十三 第二十一节 虾须栱△造虾须栱图样三十四
宋式枓栱模型
《营造法式》原书图样
下册
第三章 清式斗栱 第一节 斗科各项尺寸做法△一、 挑金造溜金斗科/二、 落金造溜金斗科/三、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斗科/四、 三滴水品字科 第二节 斗科安装做法△一、 挑金造溜金斗科/二、 落金造溜金斗科 第三节 清《工程做法》斗口制 第四节 大斗、小斗图样一 第五节 卷杀、昂头、蚂蚱头、六分头、菊花头、桃尖梁头图样二 第六节 单栱交麻叶云、重栱交麻叶云、内里品字科△一、 单栱交麻叶云、重栱交麻叶云、内里品字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单栱交麻叶云、重栱交麻叶云、内里品字科图样三/三、 单栱交麻叶云、重栱交麻叶云、内里品字科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七节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一、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平身科图样四/三、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柱头科图样五/四、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角科图样六/五、 一斗二升交麻叶并一斗三升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八节 斗口单昂△一、 斗口单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斗口单昂平身科图样七/三、 斗口单昂柱头科图样八/四、 斗口单昂角科图样九/五、 斗口单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九节 斗口重昂△一、 斗口重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斗口重昂平身科图样十/三、 斗口重昂柱头科图样十一/四、 斗口重昂角科图样十二/五、 斗口重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节 单翘单昂△一、 单翘单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单翘单昂平身科图样十三/三、 单翘单昂柱头科图样十四/四、 单翘单昂角科图样十五/五、 单翘单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一节 单翘重昂△一、 单翘重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单翘重昂平身科图样十六/三、 单翘重昂柱头科图样十七/四、 单翘重昂角科图样十八/五、 单翘重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二节 重翘重昂△一、 重翘重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重翘重昂平身科图样十九/三、 重翘重昂柱头科图样二十/四、 重翘重昂角科图样二十一/五、 重翘重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三节 重翘三昂△一、 重翘三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重翘三昂平身科图样二十二/三、 重翘三昂柱头科图样二十三/四、 重翘三昂角科图样二十四/五、 重翘三昂各件尺寸权衡表 第十四节 挑金落金造溜金斗科△一、 挑金造溜金斗科图样二十五/二、 落金造溜金斗科图样二十六 第十五节 隔架科△一、 隔架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隔架科图样二十七 第十六节 三滴水品字科△一、 三滴水品字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三滴水品字科图样二十八 第十七节 品字科△一、 品字科各踩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品字科三踩图样二十九/三、 品字科五踩图样三十/四、 品字科七踩图样三十一/五、 品字科九踩图样三十二/六、 品字科十一踩图样三十三
清式斗栱模型
《工程做法》原书图样
参考书目 后记
4 相关文摘
前言
因我国年轻人不怎么认识繁体字,给他们阅读繁体字版《斗栱》带来很多不便,故应广大读者需求,本书修订为简体字出版。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占有杰出的地位,它以木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历史悠久,数量繁多,结构复杂,科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抗震性能最好。唐宋时期,木构架之立柱做有“生起”、“侧脚”,柱头向中心倾斜推抵,受力后榫卯收紧,其榫卯结合,既严密而又不固死。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构架即随着震波来回晃动,发出“咯咯”的声音,构件榫卯因可以相对活动而不致折断,震波消失了,构架又恢复原位,这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弹性框架结构。在这里“榫卯”起了重要作用。 “榫卯”何时出现还不很清楚,但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来看,至少已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当时榫卯已出现了平身柱两侧插梁榫卯、转角柱直角梁榫卯、直棂栏杆榫卯和企板榫卯。榫卯的出现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中国古代构架获得了发展的生命力。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构架为骨干,柱梁承重,墙壁、门窗仅作围护,并不负担屋顶的重量。这种木构架,下有立柱、上有梁桁,在梁桁与立柱之间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构件,这种构件全面运用榫卯技术,使出檐向外远伸,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来所特有的“斗栱”体系。
“斗栱”的出现,约在三千年前的商周,那时的青铜器中往往反映当时建筑的局部形象。如“令”的四足做成方形短柱,柱上置栌斗,再在两柱之间,于栌斗斗口内施横枋,枋上置二方块,类似散斗和栌斗一起承载上部版形的座子。斗栱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凡是重要建筑、纪念性建筑必须用斗栱。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李诫著《营造法式》和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部《工程做法》,被誉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营造法式》中,斗栱分八等材,以“材分°制”之用材等级作建筑设计的基本模数,“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清代《工程做法》中,斗栱分十一等材,以“斗口”为设计模数。
斗栱的造型优美,玲珑剔透,种类繁多,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构建筑,中国的应县木塔就有斗栱六十余种。斗栱的造型变化无穷,如宋式斗栱,通常运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若全“计心造”,只要在其中减“一计”或“两计”改成“偷心”,斗栱的造型就变了样;如铺作较多,里转减“一铺”或“两铺”亦变了样,榫卯也随着变化。就同下棋一样,只要移动一子,全盘走法即另有一种走作。斗栱榫卯结构在古建筑中最为复杂,组合构件数量也最多。潘谷西先生曾说过,如以宋式“六铺作重栱出单抄双下昂,里转五铺作重栱出双抄,并计心”转角铺作一朵为例:其构件名称有28种,构件数量107件,单件榫卯98个。再以清式“单翘重昂”角科一攒为例:其构件名称计34种,构件数量101件,单件榫卯120个。 “斗栱”是东方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斗栱知识亦是中国古建筑研究中的一门必修课。有人感到斗栱类型繁多,结构复杂,艰涩难懂,事实上只要肯下功夫,是不会弄不懂的。我曾目睹不少外国的留学生和爱好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者考察中国古建筑的情景,他们对斗栱的复杂性充满兴趣,乐意深入研究,他们拍摄斗栱构造时的那种认真程度,可以说就差钻进斗栱肚子里去了。有些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国外专家,一到中国就讲中国古建筑。现在日本的唐代建筑,保存得比中国多。斗栱中的“方头昂”原是中国昂头形式的一种,汉明器上经常见到,后来才传到日本,而我国已基本不用了。我以为中国的古建筑应该发扬光大地继承下去,不能让我们前辈劳动智慧的结晶失传。
我们的前辈朱启钤先生,于1930年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先后加入了学社。30年代曾由两位先生带领社员,分为两组,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调查、考察、测绘。那时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处于多难、贫穷落后的境地,两位先生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仅从1932年至1937年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调查的县市即有137个,经调查的古建筑殿堂、房舍有1823座,详细测绘的建筑有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工程浩大、数量可观。我们的前辈,为保护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财富。六十多年前,梁思成、刘致平、罗哲文先生编写了《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图册,书中有罗哲文先生亲手绘制的大量“斗栱”图,专供设计参考与讲学作教材,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他们以及建筑史学界的其他学者继续作了不少探讨,随着古建筑维修工作的全面展开,人们对斗栱的认识日益深入,但因为斗栱的构造及木工工艺,尤其是榫卯技术,若非深入绝难知其全貌,若再要从历史上从营造法式上深究,自然更非易事。因而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与分析斗栱沿革与做法的书一直未能问世。
我自16岁起学习木工,涉猎古建筑后渐有所得,每每惊讶其斗栱既简单又千姿百态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主持梁思成先生生前设计的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纪念堂”工程,更感受到唐代斗栱的气势,期间不断阅读有关书籍,请教专家之外反复揣摩与实践,燃起深入研究斗栱的兴趣,那时读195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的原《万有文库》中载的由南宋王在苏州重刊的宋《营造法式》,读到了刘敦桢先生的校勘,该书虽列有栌斗、散斗及少数栱件的分件简图,但稍复杂如“八铺作重栱出双抄三下昂”者,尺寸及开卯如何确定仍不能了然于心,遂产生自己探讨的愿望,又读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武英殿本《工程做法》逐渐发现其中错讹甚多,这促成了我后来在《古建园林技术》上连续发了五篇论文指出这些错误。《工程做法》没有斗栱分件图,只有文字陈述,我于是也决心探讨清式斗栱分件做法。
通过对宋与清两朝斗栱的研究,我认识到,各朝各代斗栱虽不断嬗变,但变化仍不出宋、清两代斗栱的樊篱。我决心将自己数十年实践中的认识,将宋、清两代官式建筑斗栱榫卯作法写成一本专著,于是开始了长达12年的艰苦写作,这对我并非易事。我在此书中特别附上了《营造法式》中的原文,凡加引号者均为《营造法式》的原文,凡不加引号者,均为我自己的文字,凡字下加横线者,均为刘敦桢先生的校勘。
本书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包含着一代代古建筑技术人员的辛勤劳动和近现代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莫宗江、罗哲文等先生的智慧和汗水。这里特别要提及我的恩师——扬州著名的木工老匠师陶裕寿先生和篆刻家桑愉先生,没有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帮助,我不可能获得今日的成绩。在历经12年的日日夜夜,竭尽全力撰写之后,《斗栱》一书终于脱稿,我愿将它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本书由罗哲文先生题写书名。但由于本人的经历与知识结构及各方面水平的局限,书中必然存在很多不足,借此书出版之机,求教于方家,期盼古建筑界的专家、前辈和同行们不吝赐教,以期再获改进,付承后人。
在本书出版简体版时,其子潘叶祥对原繁体字版做了进一步的校勘。
2006年《斗栱(上下册)》荣获江苏第十届优秀图书奖精品奖。
2007年《斗栱(上下册)》荣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潘德华 潘叶祥 2017年1月于扬州斧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