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作者简介
周敏,女,湖北宜昌人。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现就职于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空间发展机制与制度环境研究,城乡空间规划与治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课题1项。在《土地》(Land)、《城市规划学刊》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佳作奖。参与的规划设计项目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1项,表扬奖1项;获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黄亚平,男,湖北蕲春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副理事长,《城市规划学刊》等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镇发展研究,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10项。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在主持的150余项规划设计项目中,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表扬奖3项;获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8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
林凯旋,男,广东汕尾人。中山大学工学学士(城市规划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在读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现就职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长三角分院副院长。在国家各类会议及核心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获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佳作奖;参与的规划设计实践项目累计获得各类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10余项。
2 图书目录
前言
1 绪论 1.1 背景△1.1.1 空间重构:当代大城市产业空间格局剧烈重构/1.1.2 制度变革:影响城市空间的制度环境不断变革/1.1.3 转型需求:制造业转型发展趋势与制度改革创新 1.2 理论与实践意义△1.2.1 理论意义/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1.3.1研究范围及对象/1.3.2 概念界定 1.4 本书的研究框架
2 制度对大城市制造业空间的作用解析框架 2.1 研究综述△2.1.1 大城市制造业空间演化过程及特征研究/2.1.2 大城市制造业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2.1.3 基于制度影响视角的大城市空间发展研究015 2.2 理论基础△2.2.1 企业区位理论/2.2.2 产业经济理论/2.2.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2.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制度的作用解析框架△2.3.1 理论引入: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理论/2.3.2 框架构建:“供给主导型”制度解析框架
3 大城市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与制度结构 3.1 空间特征识别:制造业空间演化过程及格局△3.1.1 重构过程:制造业郊区化集聚重组/3.1.2 扩展模式:近域圈层蔓延与多轴向均衡延伸/3.1.3 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制造业空间分布各异 3.2 制度结构梳理:影响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制度安排△3.2.1 大城市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3.2.2 影响大城市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制度安排/3.2.3 不同制度类型对制造业空间的影响领域分析
4 制度对大城市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 4.1 土地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4.1.1 我国土地制度演变/4.1.2 土地价格:地价制度下的土地级差/4.1.3 土地供应:征储制度下的土地供给 4.2 开发区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4.2.1 我国开发区发展概况/4.2.2 用地政策:指标倾斜,保障建设空间/4.2.3 财税政策:财税减免,降低企业成本/4.2.4 金融政策:信贷扶持,降低融资门槛/4.2.5 科创政策:创新先导,吸引科创人才 4.3 生态环保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4.3.1 我国生态环保制度演变/4.3.2 生态准入:生态控制线划定与底线管理/4.3.3 环境准入:环境污染型企业准入与搬迁 4.4 制度作用下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演变特征△4.4.1 土地制度促进制造业企业“郊区化”/4.4.2 开发区制度推动制造业企业“园区化”
5 制度对大城市制造业产业组织的作用分析 5.1 武汉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特征△5.1.1 规模结构特征:行业集中度分布/5.1.2 类型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分布/5.1.3 关联结构特征:产业链分布 5.2 产业发展制度对武汉制造业产业组织的作用分析△5.2.1 规模调控:产业组织政策促进和控制行业规模/5.2.2 类型调控:产业结构政策鼓励和限制产业类型/5.2.3 关联调控:产业集群政策引导产业链地理集聚 5.3 制度作用下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产业组织的空间特征△5.3.1 基于“规模结构”的空间特征/5.3.2 基于“类型结构”的空间特征/5.3.3 基于“关联结构”的空间特征
6 制度对大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作用分析 6.1 影响大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空间规划制度△6.1.1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现状概述/6.1.2 影响大城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空间规划制度 6.2 空间规划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作用分析△6.2.1 区线调控:发展与控制的边界和区域/6.2.2 总量调控:建设用地总量与各类用地指标/6.2.3 结构调控:产业功能定位及布局结构/6.2.4 强度调控:产业项目用地的开发控制指标 6.3 制度作用下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6.3.1 城市总体规划与交通规划战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6.3.2 旧城更新策略推动主城区产业梯度外迁/6.3.3 产业空间规划奠定制造业空间基本格局
7 制度对大城市制造业空间的综合作用机制 7.1 制度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7.1.1 制度的核心功能:激励与约束/7.1.2 制度的分类:激励性制度与约束性制度/7.1.3 制度作用机制框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7.2 制度的激励机制△7.2.1 激励性制度/7.2.2 激励方式/7.2.3 激励目的/7.2.4 激励作用下的空间效应 7.3 制度的约束机制△7.3.1 约束性制度/7.3.2 约束方式/7.3.3 约束目的/7.3.4 约束作用下的空间效应 7.4 制度的综合作用机制
8 大城市制造业空间转型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建议 8.1 现有制造业空间发展问题△8.1.1 企业区位选址/8.1.2 产业组织结构/8.1.3 整体空间布局 8.2 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8.2.1 发展动力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8.2.2 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高速增长转向集约高效增长/8.2.3 产业结构特征:合理化、高度化与多元化/8.2.4 产业组织特征:模块化、网络化与集群化/8.2.5 产业发展方向:智能化、绿色化与服务化 8.3 未来大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空间响应△8.3.1 顺应产业升级趋势,预留智能制造空间/8.3.2 契合产业集聚特性,构建区域生产网络/8.3.3 明确重点发展区域,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8.4 应对未来大城市制造业空间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8.4.1 创新制度供给,适应城市产业转型发展要求/8.4.2 改进制度作用,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9 结论与讨论 9.1 研究结论 9.2 未来展望
附录 附录1 武汉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209 附录2 武汉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调查问卷212 附录3 访谈调研的企业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名单214 附录4 制造业行业分类与企业分布相关数据215 附录 531个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核密度图221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