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图书目录
1 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 1.1 近百年景观设计与理论的发展△1.1.1 现代景观设计系统观的形成/1.1.2 二战前后的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思潮/1.1.3 60年代到70年代的生态主义与大地景观/1.1.4 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共生格局 1.2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趋势△1.2.1 分解与重构及其多维度演绎/1.2.2 从景观规划到城市设计/1.2.3 行为科学与人性化景观环境/1.2.4 生态学观念与方法的运用/ 1.2.5 地域特征与文化表达/1.2.6 个性化与独创性的追求/1.2.7 场所再生与废弃地景观化改造/1.2.8 节约型景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1.3 走向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1.3.1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1.3.2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意义/1.3.3 走向集约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2 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 2.1 景观环境特征△2.1.1 景观环境的生态特征/2.1.2 景观环境的空间特征 2.2 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内容△2.2.1 景观环境调查/2.2.2 生态环境评价/2.2.3 空间特征评价/2.2.4 人文景观评价/2.2.5 环境容量的评价 2.3 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方法△2.3.1 叠图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2.3.2 基于GIS的景观分析与规划 2.4 景观环境场地适宜性与设计策略△ 2.4.1 生态适宜性评价/2.4.2 项目建设适宜性评价/2.4.3 设计策略的生成
3 可持续景观设计方法 3.1 可持续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3.1.1 风景环境规划设计/3.1.2 建成环境景观设计/3.1.3 集约化景观设计方法 3.2 可持续景观设计技术△3.2.1 可持续景观生境设计/3.2.2 可持续景观种植设计/ 3.2.3 可持续景观材料及能源
4 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 4.1 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4.1.1 行为与环境/4.1.2 景观环境中的行为方式 4.2 景观环境设计的行为预见性与适应性△4.2.1 环境行为调查方法/4.2.2 景观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4.2.3 设计预见性与适应性 4.3 设计人性化的景观环境△4.3.1 创造交往空间/ 4.3.2 人性化尺度/ 4.3.3 边界的处理/ 4.3.4 坐椅设计与设置/ 4.3.5 路径设计/4.3.6 空间的模糊性与领域感/4.3.7 公众意识和民众参与 4.4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4.4.1 无障碍设计/4.4.2 通用设计
5 现代景观空间建构 5.1 景观空间构成△5.1.1 景观空间界面/5.1.2 景观空间尺度/5.1.3 景观空间围合度/5.1.4 景观空间密度/5.1.5 景观空间的边界/5.1.6 景观空间的肌理与质感/5.1.7 景观空间的色彩/5.1.8 景观空间的变化 5.2 建构整体化的景观空间△5.2.1 景观空间的生成/5.2.2 景观空间的组织 5.3 景观空间秩序△5.3.1 序列构成/5.3.2 序列组织/5.3.3 空间节奏 5.4 景象的生成△5.4.1 空间单元的形态特征/5.4.2 空间的整体性特征/ 5.4.3 景象“图”与“底”——景象特征的生成
6 景观设计思维与表达 6.1 景观设计思维△6.1.1 景观设计思维的特征/6.1.2 景观设计思维的线索 6.2 景观设计表达△6.2.1 景观设计表达方式/6.2.2 设计概念的表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 相关文摘
序
实存环境中的自然元素、人工元素抑或二者的结合之所以成为景观,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人的感知、使用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景观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这种人为主体的主观感知和评价的对象是客观的景观对象,它可以是未加人工优化改动的纯自然景观,也包括自然物附加人类实践活动后形成的人文景观。
诚如本书前言所指出:景观设计的本质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现代景观的塑造和设计融入了更加密切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功能因素和更多的科学原理,探索愈发多元和多样。以城市园林为例,18世纪,伦敦海德公园从皇家贵族所有发展到与公众共享,成为公众自由见解表达的场所,推进了社会民主政治的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近现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使得现代景观设计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民主和大众休闲;波士顿的滨水地区“翡翠项链”景观规划设计和纽约中央公园为新的城市景观类型和设计理论方法开辟了一条新路。1960年代以来,随着“寂静的春天”给人们的警示,环境可持续性成为景观设计的重要视角,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滥觞也给现代景观设计的多价多义和新的审美风尚的崛起注入了活力。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环境友好和景观广义的绿色属性有了更多的关注,生态学原 理不再仅作为美学感受的注脚,而且已经影响甚至重构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建筑学和农林等几个一级学科的领域范围内,对其的归属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不管怎么说,除却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景观外,在人工环境中,绝大部分景观还是由人们规划设计和建造出来的。大部分景观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即使是自然景观,也需要人工呵护和保护,有时也需要人们的提炼、抽象和组织,才会使景观更好的满足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以及审美要求。
中国的景观理论和方法探讨目前仍然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而这与当前面广量大的景观建设项目和任务很不相称。正因如此,由成玉宁教授撰写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一书,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及时。我有幸在本书付梓前阅读浏览了全书,因而有感而发撰写了上述感想。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于广大景观学专业师生和专业人士,而且也会对那些对景观感兴趣的读者起到系统的景观学知识传授、梗概性的景观设计理论脉络的了解和设计方法的指导作用。
王建国 2010年1月
前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人类的自然观、审美观也在不断地发展与丰富着,景观设计归根结底反映了人们的环境观念,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从景观学成立迄今百余年历史,不论景观设计呈现出怎样缤纷的态势,一个亘古不变的主线是景观设计的本质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基本内容仍然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重新调整安排环境秩序,使之符合功能、科学、文化背景等多目标要求。
传统的中国造园向来是“有法无式”,即有一定的方法而无程式,这不仅仅是中国园林的特征,也是当代景观设计的共同点。现代景观设计纷繁复杂,总的来说,多元化是当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一大显著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景观设计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景观设计面对新的挑战,设计师重新思考景观的本体意义。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自从抛弃了古典主义的景观设计美学准则后一直不断探索,但始终没有似乎也不需要重新建立评价标准,随意性及个性化似乎成为景观设计的普遍特征。现代景观与建筑、艺术等相关学科之间同时存在与变化着,艺术思潮、建筑理论的探索无不影响着景观设计。在千变万化的各式景观存在的同时,现代景观奠定的在理解自然及其过程基础上所形成的“人工自然”的景观模式客观地为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比较起争议的各种“主义”、 “流派”、 “风格”,其尊重自然的景观设计法则仍然是当代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评价标准,也是景观设计区别于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的根本所在。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分布范围上看,自然主义的景观模式仍然是当代景观设计的主流。不同的是景观师们的理解及其表达有所差异,也正因为此带来了景观设计的繁荣。
当代景观师中绝大多数设计师仍然重视传统的设计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景观设计以实现多目标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活跃在当今景观设计领域的景观师们较之于先辈们似乎少了点对“主义”的执著,他们的设计重新回归理性,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中青年景观师们,虽然受到诸多理论的熏陶,但大多未被理论淹没,没有被先验理论左右,而是强调“创造性设计”,提倡设计中创造能力的开发。设计活动分为分析、创造、决策三个步骤。理性地面对环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大多基于对环境生态与文化过程的分析研究,从中寻找设计的理由与依据,基于为人的服务而建构个性化的景观环境。
现代景观设计突出调查研究的前提意义,视其为设计的“起点”、 “基石”,强调设计依据的“客观性”,这又与先有立意(idea)的具有鲜明“先验”色彩的传统设计不同。强调逻辑关系并不排斥景观师的灵感发现,相关设计者的思想火花充斥着设计的过程。从对场地的分析开始,到方案构思,设计师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主观能动的反映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照相”。经过分析、归纳、整合、加工,得到场所的全息“影像”,从而对环境的认知更加全面而深刻。分析过程是建立在对环境的剖析基础之上,将环境因子“肢解”为单一要素,即便是“叠加”、 “融合”过程也难以还原自然的本来面貌,但毕竟是更加接近于环境本体的一步。景观环境作为生态、空间、社会功能的载体,其规划设计必然要适应多种目标的综合需求,以实现多重目标的整体价值最优。这不等同于各目标的最优,而是依据项目之不同而区别对待,相对于诸目标而言“ 投入”与“产出”的最优化也是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即以合理的技术取得产出的最大化,单纯的依赖减少投入或以大投入谋取高“产出”均不足取, “集约化”设计方法针对景观环境的复合性特征,统筹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优化“投入”与“产出”,是实现景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尊重自然、尊重场所、尊重使用者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依照特征区域自然演替的规律及生境构成的特征,营造、重组景观环境,借助自然之“力”,必然不烦人事之功,实现景观环境的持续存在与发展。
尊重场所:任何一处客观存在的环境都是在自然与人为交互作用下长期积淀生成的,其存在的形式和肌理客观地记录了自然的过程,并且能够反映特征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景观设计对此同样应予以尊重,从而以尽可能少的人为干预、扰动为前提,将设计目的融入环境。
尊重使用者:纯粹的自然景观没有也不需要人的介入,而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以满足人的使用及审美需求为目标。研究人在景观环境中的行为心理规律、方式及其对景观环境的需要,营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宗旨之一。
坚持三个“尊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场所的潜能,不仅适宜人的休闲游憩,而且可以适当的方式求得人为营造与环境的共生,实现景观的持续存在与发展。也正因为突出了对场所本身的研究,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场所固有的特征,进一步凸显不同景观环境的个性。
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现代景观是科学与艺术交织的产物,景观设计具有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属性。 “感性”的营造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理性”则更注重因果关系的生成,其设计成果具有说服力与逻辑性。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理性精神”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客观环境的研究,强调尊重规律,寻求设计的依据;其二,对于设计理念的表达应合乎逻辑。 “感性”始终充盈着景观环境,景观师表现思想的中介是景观环境,具象、可感知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是景观环境空间特征的共性,离开理性的依据,景观环境则归结于材料的堆砌或成为设计者个性思想宣泄的工具;反之,没有感性的支撑,景观则可能归于机械、教条。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把握住理性与感性的尺度,妥善解决必然性(理性)与或然性(感性)的关系。现代景观设计更强调“逻辑关系”,建立在理性的评价与分析基础上的,设计构思与表达过程是可以描述与传授的,这与传统的依赖于直觉与经验的景园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
成玉宁 2009年9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