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录 总序 前言 1 研究基础:从初识社区到项目研究 /1 1.1 初识社区的故事 /1 1.1.1 第一次接触社区 /1 1.1.2 发现曹家渡现象 /3 1.1.3 南京会议的发言 /4 1.1.4 美国社区的感受 /5 1.1.5 台中的“模范社区” /7 1.1.6 师大二村的维权 /9 1.1.7 英国的社区观察 /11 1.2 项目研究基础 /19 1.2.1 最早的社区项目 /19 1.2.2 发现和总结城区—社区—家庭、单位“文明链” /21 1.2.3 如何培育“小巷总理” /22 1.2.4 真如镇:社区规划实践 /23 1.2.5 社区综合性课题的深化研究 /25 2 概念辨析与演绎逻辑:社区·行政区·行政社区 /27 2.1 社区概念的演绎及属性认知 /27 2.1.1 西方国家社区概念演绎与中国特色的社区定义 /27 2.1.2 社区的基本要素与本质属性认知 /28 2.2 社区类型演绎的另类创新逻辑 /34 2.2.1 社区类型学的经典与常规演绎 /34 2.2.2 中国社区类型演绎的另类创新:社区·行政区·行政社区 /37 2.3 社区构成新因素:新市民·原住民动迁·规划 /41 2.3.1 城市新市民 /41 2.3.2 城市原住民的动拆迁与安置 /42 2.3.3 规划因素 /44 3 基本特点与主要经验: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海内外实践模式 /46 3.1 国外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主要类型与经验 /46 3.1.1 “行政力量有效渗透”的政府主导型:新加坡模式 /46 3.1.2 “自治传统悠久”的自治型:欧美模式 /48 3.1.3 “半官半民”的混合型:日本模式 /50 3.1.4 国外基层社区组织管理的主要经验 /52 3.2 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社区组织模式 /57 3.2.1 业主委员会主导,专业化、职业化社工多元服务的香港模式 /57 3.2.2 注重保存传统文化特色、“街坊会”自治管理的澳门模式 /59 3.2.3 当局主导、民生主义引领、社区再造的台湾模式 /59 3.3 中国大陆典型社区管理实践:若干城市经典模式评述 /61 3.3.1 沈阳经验 /62 3.3.2 南京经验 /62 3.3.3 北京经验 /63 3.3.4 武汉经验 /64 3.3.5 深圳经验 /65 4 宏观思考:中国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 /68 4.1 大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管理的基本定式 /68 4.2 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的中国逻辑 /69 4.2.1 组织价值逻辑:中国社会的组织“情结”和“组织路径依赖” /69 4.2.2 组织功能逻辑: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独特的组织功能定位 /69 4.3 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的理论依据 /70 4.3.1 治理与善治的基本理论观点 /70 4.3.2 行政区—社区体系基本理论观点 /71 4.3.3 扁平化及层次—幅度关系组织原理 /71 4.4 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重构的基本原则 /71 4.4.1 基层行政社区与自然社区相耦合的原则 /71 4.4.2 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原则 /72 4.4.3 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管理效能的原则 /72 4.4.4 纵向和横向管理整体协调的原则 /72 4.4.5 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原则 /72 4.5 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发展的目标与基本思路 /72 4.5.1 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发展的目标 /72 4.5.2 实现大城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思路 /73 5 上海实证(1):主体线索与改革路径 /76 5.1上 海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管理演进的主题线索 /76 5.1.1 上海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管理结构演进过程与现状格局 /76 5.1.2 上海市基层行政社区组织管理结构深化改革的基本路径 /78 5.2 城区型管理路径:“街居制”社区管理实践模式与上海的经典演绎 /80 5.2.1 “街居制”社区管理模式形成的基本背景:街道体制与功能变迁 /80 5.2.2 上海“街居制”社区管理实践模式的经典演绎 /82 5.3 郊域(区)型管理路径:上海浦东“镇管社区”体制模式之阶段性创新实践 /87 5.3.1 “郊域(区)社区”的内涵特质与组织模式建构的逻辑基础 /87 5.3.2 上海浦东“镇管社区”体制模式的阶段性创新实践 /90 6 上海实证(2):新模式构建与制度创新 /94 6.1 构建上海(城区)行政区—社区组织管理纵向体系新模式 /94 6.1.1 体制背景:上海行政区—社区体系发育的两个重要体制基础 /94 6.1.2 趋势背景:上海基层行政社区未来发展趋势前瞻 /97 6.1.3 创新思路:上海行政区—社区组织管理新模式构建的框架性设计 /102 6.2 上海新“街居制”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建构与基本设想 /104 6.2.1 街道作为基层行政社区组织功能的存续价值思考 /104 6.2.2 “共治”逻辑下上海新“街居制”社区管理模式的建构 /106 6.3 上海浦东郊区“镇管社区”体制模式的深化与制度创新 /108 6.3.1 问题探索:浦东郊区社区发展的“新”、“老”问题 /108 6.3.2 模式再造:从“镇管社区”模式到“大市镇”模式的制度创新 /110 6.3.3 浦东郊区推行“大市镇制”模式的改革设想 /114 7 上海实证(3):专题研究 /116 7.1 上海新型基层行政社区的合理规模与最佳地域范围的论证 /116 7.1.1 研究过程与背景 /116 7.1.2 上海市现行街道行政社区规模特征与存在问题分析 /117 7.1.3 基层行政社区合理规模的影响因素与国内外经验借鉴 /122 7.1.4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上海基层行政社区规模的确定 /125 7.1.5 上海新型基层行政社区合理规模与最佳范围界分论证的基本结论 /129 7.2 上海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综合研究 /130 7.2.1 研究过程 /130 7.2.2 上海市边缘区社区管理的矛盾:五个样本点的调查分析 /130 7.2.3 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概念与基本特性的认识 /134 7.2.4 上海市城市边缘区社区体制改革思考:体制创新,全面推进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综合整治
/137 7.3 “后功能区”时期川沙社区体制模式转型与改革深化 /139 7.3.1 研究背景 /139 7.3.2 原川沙“功能区—社区”新体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40 7.3.3 “后功能区”时期川沙社区体制模式的转型、完善与改革深化 /145 7.3.4 推进川沙社区体制模式改革深化的“十大运行机制” /150 8 后续相关问题思考 /156 8.1社区建设:城市基层政府工作永恒的主题 /156 8.2 开展行政社区类型区划:一项分类管理社区的基础工作 /157 8.3 深化社区服务:建设均等化的服务圈 /160 8.4 从“社区行政”向“共治”→“自治”转变:核心是把社区管理的权限还给居民 /161 8.5 加强社区公民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大力培育柏万青式的社会“精英” /162 8.6 关注近郊大型居住社区的管理体制改革:一种新的治理思路与模式 /163 附录/ 166 一、 浦东新区郊区建制镇社区调查(2004) /166 二、 浦东新区潍坊街道组织体制与和谐社区建设调查(2005) /174 三、 川沙新镇行政区—社区体制和华夏社区调查(2006年4月18、19日) /180 四、 普陀区长风街道社区业主委员会和居民自治的调查(2007年8月,摘录) /185 五、 静安区“申田大楼”居民自我打造“同心家园”调查(2012年5月) / 195 主要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03 |